黃萬眾(右)向村民傳授養蛙技術
在享受到牛蛙美味的同時你是否想過,這些牛蛙從哪來?日前,記者來到廣西南寧市牛蛙的“產地”之一——南寧市邕寧區百濟鎮南華村。這里有一位返鄉創業青年通過養殖牛蛙帶富鄉里。
“科班”出身有技術 回鄉創業信心足
雖然已是冬天,在南華村那敏坡的一處牛蛙養殖場,依舊能夠聽到牛蛙的“吟唱”,一個中年男人正在向牛蛙池里拋撒飼料。他就是黃萬眾,今年38歲,是土生土長的南華村人。
2001年,黃萬眾成為村里為數不多的大學生之一,在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畜牧獸醫專業學習了3年。學成之后,2004年他遠赴廣東,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旅。專業對口,輕車熟路,到了廣東,他開始經營海鮮飼料及獸藥生意,事業漸漸步入正軌。但在2014至2016年間,許多養殖場出現嚴重虧損,部分老板血本無歸一走了之。很多客戶都是賒賬,半年或是一年才結一次飼料款,飼料款大多要不回來,這幾乎把黃萬眾的創業積蓄都搭了進去。只身一人在外打拼的黃萬眾感到了無奈,心灰意冷。
“回家吧!現在村里的情況與從前大不同了,村里環境也好了,政策也好了,機會也多了。”黃萬眾同村發小和他說道。2017年春節,黃萬眾收拾好行裝回到家鄉。“有幾年沒回家了,當時回到家就覺得眼前一亮,路寬了、房多了、渠道通了、村莊美了,于是我對回鄉創業特別有信心。”黃萬眾說道。2017年的南華村村委換屆選舉,因為有文化、有干勁,又見過世面,黃萬眾當選村委副主任。
自然條件有優勢 專家指導增經驗
2018年初,黃萬眾在本村流轉了8畝荒地,著手挖掘開墾。春節過后,他還帶著幾位村民一起到廣東省參觀了牛蛙養殖基地,向專業人士學習了技術和經驗。
青蛙是兩棲動物,需要有干凈水源的地方,而南華村那敏坡就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距離那西水庫非常近,且那西河支流在村莊穿行而過,水資源條件非常充足。黃萬眾于2018年5月引進了1500對種蛙,開始養殖。
但準備大干一場的黃萬眾遇到了新的問題。養殖之初,養殖場只搭了遮陽棚,并沒有覆蓋網子。村里隨處可見的野生白鷺就飛進養殖池里,一口一個,吃得不亦樂乎。而到了晚上,輪到野生蛇出動,把牛蛙當“美味”大快朵頤。經過蛇和白鷺的倒騰,黃萬眾損失了近三分之一的種蛙。在養殖過程中,如果不及時將大小蛙及時分池養,還會出現“大蛙吃小蛙”的現象,這也讓黃萬眾十分頭疼。
為此,他專門從市里面請來了專業養蛙師傅進行指導。在專家的指導下,他們將蛙池溝渠、防鳥網進行了改造,周圍砌磚、鋪塑料布防蛇進、防蛙逃。后來,盡管在養殖過程中遭遇過病害,但通過向專家請教以及不斷總結經驗,黃萬眾克服了各種困難。黃萬眾還引進了“無冬眠”養殖技術,一年可以養殖兩批牛蛙。
2018年底,黃萬眾的養殖場存欄牛蛙48萬只,預計產值達200多萬元。
訂單養殖有保障 利潤最大共致富
當初為什么選擇養殖牛蛙?黃萬眾樂呵呵地說道:“也是一個巧合,2018年初,同村的好友發現牛蛙在南寧市非常受歡迎。他回來和我商量養殖牛蛙的事情之后,我倆一拍即合。”
很快,黃萬眾和餐廳老板共同投資建起了養殖場,并采用終端消費經營模式,即從養殖場直接到餐桌,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將利潤最大化地給到養殖農民手上。
2018年底,黃萬眾成立了牛蛙養殖合作社,目前已經有5戶農戶入社參與養殖,其中2戶為貧困戶,合作社提供種苗、技術及銷售,農戶需要提供場地和勞動力,收益按比例分成;4位貧困戶勞動力在他的養殖基地里臨時務工,每人每天都有100元的收入。貧困戶黃振勇說:“我在牛蛙養殖場負責分揀、抓蛙,每個月都有15天以上是要過來干活的,這樣能夠照顧家庭,又有務工收入,還能兼顧家里的農活,家里非常支持。”
南華村委主任黎建策說:“黃萬眾的養蛙產業為村里的產業發展開了個好頭,許多村民都有參與養殖的意愿,帶動了村里的產業發展,也創造了一些就業崗位,讓貧困戶能夠就地增加收入。”目前,黃萬眾在村里繼續流轉了8畝土地,計劃擴大養殖面積,屆時,養殖場將擴大至16畝,長期的就業崗位將增至4個,臨時就業崗位增至10個。
新年伊始,黃萬眾的牛蛙養殖場便和餐館簽下了供應訂單,解決了銷路問題。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餐館訂購1000公斤蛙,以協議每公斤18元的價格,不受市場價格影響,每公斤蛙的純利潤在7元左右,凈利潤就有近7000元。
“今年春暖花開時,就是我們牛蛙豐收的日子。”看著池里的牛蛙,黃萬眾十分欣喜。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越來越多的南華村民能夠通過養殖牛蛙,讓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