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海洋大學申報的“東海漁業資源重建智能裝備與關鍵技術研究”列入浙江省科技重點項目(自主擇優委托類),該研究主要內容為漁業生物資源棲息地建設、水域生態監測裝備與預警技術、漁業生物資源增殖放流和效果評估研究。
“海洋漁業資源保護和恢復是聯合國2030議程重大事項之一,是國家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目標,也是浙江省漁場振興的努力方向。”浙江海洋大學黨委書記嚴小軍表示,舟山海域是我國最有潛力實現東海野生大黃魚資源重建的區域,也是最有必要開展“野生大黃魚萬噸重建計劃”的海域,這是一種歷史承載,是一項經濟潛力巨大的創新事業,也是對東海海域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路徑。
據介紹,在舟山海域重建本地種質岱衢族大黃魚技術條件已經成熟。岱衢族大黃魚是獨立地理種群,現已具備繁育條件和種質鑒定技術,可通過基因檢測技術與生化學檢測技術兩種方法進行鑒定。
舟山如何建設海洋牧場?“野外馴化是大黃魚資源重建的關鍵環節。”嚴小軍表示,他們將通過在岱衢洋附近海域(中街山列島)建設中心投餌場所與棲息中心(兼觀光垂釣、環境監測、燈光和音頻誘引),形成定居化生態增殖棲息地,實施期內進行大黃魚增殖苗種、成魚投放,并進行魚類行為監測。
嚴小軍說,東海野生大黃魚資源重建的關鍵技術是智能裝備與關鍵技術的有效創新、集成和探索。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