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在太湖深處風吹日曬、養了10多年河蟹的龔炳根,徹底結束湖中“游牧”,回到太湖南岸的田野里“二次創業”。
建起有污水處理設施的池塘,“精耕細作”并打上“龔叔”品牌,今年的大閘蟹愈加膏肥體壯。
去年以來,在日趨嚴格的環保要求下,眾多像龔炳根這樣的養殖戶,拆除了太湖上最后的4.5萬畝圍網,轉而池塘生態化養殖。
太湖圍網養蟹30多年,養殖污染與生態保護間的爭議不斷。太湖圍網拆除,給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養殖模式畫上了句號。
“退蟹還湖”帶來的,不僅是養殖方式的轉變,更是一次擁抱現代農業的契機。在湖州,如今更多養殖戶在引導之下,有了品牌意識、產品思維,并探索衍生產業,嘗試農旅融合發展。
就如河蟹需褪殼才能成長,只有經歷“產、供、銷”全方位的考驗,太湖蟹產業才能茁壯起來。
太湖風光
蟹塘標準化,水好蟹更肥
秋冬以后,江南無蟹不成宴。
湖州吳興高新區東橋村,十余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的蟹塘,整齊地鑲嵌在太湖南岸的田疇中。龔炳根從清澈的蟹塘中,挑了幾只半斤左右的雄蟹,準備發往上海。
“黃毛、金爪、青背、白肚”,龔炳根很得意,今年養出的河蟹張牙舞爪,符合人們心目中對太湖蟹的品評標準!巴诵愤湖”回到內塘養殖后,高規格蟹的產量,要比過去在太湖湖區圍網養殖時提升了兩成。
這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蟹養得好不好,關鍵看水!饼彵F在是調節蟹塘水質的專家,通過投放藻類、水草,配合螺螄、魚蝦等水生動物,老龔為河蟹營造了一個完善的生態系統,“它們比住在太湖舒服!
這套標準化蟹塘,能長期保持優良的水質,還在于完善的尾水處理系統。在湖州,每一個規模化淡水養殖基地,都“標配”一套養殖尾水處理設施。養殖尾水,經過這顆“腎臟”凈化處理后再回用,節約水源又不會對外界造成污染。
對水質要求極高的大閘蟹,為何會染上“污名”?
龔炳根回憶,2003年自己首次在太湖圍網養蟹時,湖面簡易棚林立,一圈圈圍網把浩渺的太湖,切割成了無數網格。最多時,太湖圍網養殖達20萬畝。為提高產量,大家爭相高密度養殖,高頻次投餌,加劇了太湖水體的富營養化。河蟹在水底活動、覓食,吃光了水草,破壞了底棲生態系統。
2007年,太湖藍藻暴發,引發水危機。圍網養殖大閘蟹被認為是污染源之一。近年來,經過多輪整治,太湖圍網養殖面積縮減到4.5萬畝,主要集中在東太湖沿岸,涉及湖州的小部分圍網,早在2017年就整治完成。
為讓脆弱的太湖徹底休養生息,去年開始,江蘇省開始全面、徹底清理太湖湖面圍網。
“前面幾輪整治后,大家都明白,全面禁養是遲早的事,這種模式肯定不能持久。”一紙禁養令下來時,龔炳根和很多蟹農一樣,心里早有準備,幾十年生活在湖里,最了解太湖的病情,“人喝水都成問題了,還能養得出蟹嗎?”
但全面禁養之后,舌尖上的美味太湖蟹,是不是再難覓蹤影了?這曾經引發過許多人的擔心。
湖州的探索打消了這種擔憂。近幾年,在“五水共治”“剿滅劣Ⅴ類水”工作的推進下,湖州在全國較早啟動淡水漁業綠色轉型,不僅騰出一定的生態養殖空間,還在養殖尾水循環利用上,于全國率先取得突破,形成了完整的綠色養殖經驗。
“相對于其他淡水魚蝦養殖,河蟹污染較少,效益卻可觀,適合適度規模經營。”湖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陶忠華說,環保整治不會終結太湖蟹產業,養殖技術的革新,反而會提升太湖蟹的品質。
引來太湖水,滋養太湖蟹。兩年來,湖州已在環太湖南岸打造3.9萬畝的河蟹特色優勢產區。相關部門以財政部分補助的方式,幫助蟹農籌建尾水處理設施,請來專家指導養殖。
蘇州、無錫等地的太湖蟹農,更是帶著技術、資本來到湖州養蟹。今年湖州河蟹年產量預計4700噸,年產值達4.8億元。值得一提的是,河蟹養殖并未影響水質,今年湖州入太湖河道水質,均達到國家標準。
走精品路線,打自有品牌
轉到內塘生態化養殖后,太湖蟹的個頭越養越大,品質越來越高,價格卻沒有往年賣得貴。
年近五十的沈云杰夫婦,來自蘇州吳中區。在太湖圍網整治過程中,他們是最早一批來到湖州養蟹的。夫妻倆在吳興區織里鎮成立恒鑫專業合作社,不僅自己經營500多畝蟹塘,還帶動織里鎮喬溇村十多名村民共同養蟹致富。
恒鑫以批發為主,往年快到年底,5兩的大蟹不夠賣,今年價格每只便宜10元,也鮮有人問津。“這不是市場偶然的浮動!鄙蛟平苷f,以前說起大閘蟹,想到的是陽澄湖蟹、太湖蟹,其實現在全國各地都在養河蟹,從黑龍江到新疆,都建起大規模的蟹塘,市場上河蟹供應量越來越大。
據中國漁業協會河蟹分會預測,今年全國河蟹產量將達85萬噸,創歷史新高。其中江蘇興化、湖北鄂州、安徽五河等地,河蟹產量快速增加,大有超過傳統蘇湖產區的趨勢。
“與這些河蟹養殖的新興勢力相比,因為土地租金、環保投入等因素,太湖流域的河蟹養殖成本是最高的!焙菔修r業農村局漁業農機處副處長陸文淵說,如果單純跑量,拼價格,太湖蟹沒有競爭力。
但在品牌知名度上,太湖蟹這個金字招牌,仍然有著巨大的吸引力,消費者愿意為“品牌溢價”買單。
為此,湖州一直倡導太湖蟹品牌化建設。農業部門正積極推動“湖州湖蟹”,申報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另一方面,當地鼓勵企業、合作社自有品牌建設,打響綠色養殖的招牌,以品質取勝。
沈云杰對合作社的社員們說,今年除了給大型連鎖店、酒店供貨外,準備著手打造合作社自有的“恒鑫”品牌,走精品化路線。
同在吳興區的“楊桂珍”太湖蟹品牌,其在市場上的成功,給了大家信心。該品牌現在由“蟹三代”盧瀛峰打理,他是一個懂市場、善營銷的85后。
“報道的時候,我的職業不要寫成‘蟹農’,而應是廟港人公司的總經理!北R瀛峰悄悄提醒記者,河蟹既要養得好,更要賣得好。他負責養蟹的同時,更有責任用產品思維、品牌策略,把蟹這門生意經營好。
2017年,盧瀛峰跟隨父親回到湖州老家建設標準化蟹塘。他以祖母“楊桂珍”的名字,創建自有大閘蟹品牌!皸罟鹫洹逼放漆槍Ω叨耸袌,為此盧瀛峰還開出20萬年薪,專門聘請專業挑手,確保挑選出來售賣的每一只蟹,都是上規格的精品。
為打響品牌,盧瀛峰線上線下結合,花了不少功夫。在線下,他積極開辦品牌專賣店,并在各大五星級酒店舉辦全蟹宴試吃活動推廣;在線上,利用抖音、微信等社交平臺,打開網絡銷售渠道。
在其他蟹農銷售額下降的情況下,盧瀛峰的公司借助“楊桂珍”品牌逆勢上揚,到11月底銷售額已達5300萬元,今年預計比去年上漲20%。
陽澄湖大閘蟹產業協會原主席楊維龍,擁有豐富的品牌建設經驗。他認為像“楊桂珍”這樣不局限于地域的自有品牌,是未來的新趨勢,“農業原產地品牌有局限性,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去地域化后,未來消費者對高品質的品牌,會更有忠誠度!
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
盧瀛峰眼下正風風火火地興辦“楊桂珍螃蟹莊園”,這是他著力打造的集餐飲、觀光、住宿為一體的農旅融合項目。這里不僅要養蟹、賣蟹,還能見證太湖蟹的成長過程,讓廣大饕餮客飽口福、過眼癮。
莊園就坐落在古村落楊溇,這里曾是太湖溇港系統的核心。千年前,古人用高超的智慧,創造了人與自然和諧的農業生態文明,澤被至今。今天,秉承相同理念,帶著技術革新的現代綠色農業,正在這片土地上,翻開新的篇章。
在湖州,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引導河蟹養殖業綠色轉型,不僅是因為看重河蟹的養殖效益、生態價值,更因為這只“蟹”可能會給鄉村,在產業上帶來“接二連三”的改變。
面向“楊桂珍螃蟹莊園”這樣的“大好高”現代農業項目,今年湖州還專門出臺農業經營性項目“標準地”政策。相關現代農業企業可獲批一定量的建設用地,用于發展休閑農業,促進農旅融合發展。
中國漁業協會河蟹分會副會長錢金元,是長興縣河蟹養殖的帶頭人。這幾天,他正利用協會資源,聯系蟹粉深加工企業入駐湖州。
一些品相較差、個頭較小的河蟹,價低難賣,銷路不暢,一直是讓廣大蟹農頭疼的難題。事實上,這些小蟹是加工制作蟹粉的好材料。小蟹每公斤8元沒人要,但制作成蟹粉后身價倍增,售價每公斤50元,國外客商還搶著買。
每年日本、韓國需要從我國進口一定量的蟹粉制品。出口產品檢驗檢疫都有要求,湖州綠色養殖的河蟹,在水體潔凈度、餌料投喂方面都有保障,是許多蟹粉加工企業理想的采購對象。
“一些全球知名的連鎖餐飲企業,每年都要消耗大量蟹粉,市場需求很大!卞X金元認為,湖州的太湖蟹品質雖然好,但是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通過引入農業精深加工企業,正是增加河蟹養殖效益的一條有效途徑。
目前,湖州已完善河蟹質量標準體系,推行標準化生產,并著力拉長產業鏈,推動產供銷一體化發展。
河蟹深加工企業正在接洽之中,而湖州本土的老字號企業“老恒和”,則已實實在在沾了湖州大閘蟹的光。
上百年歷史的老恒和玫瑰米醋,酸中帶甜,與大閘蟹是絕配。借湖州蟹產業快速發展之機,老恒和特別對玫瑰米醋做提升加工,加入姜絲等材料,制成專配大閘蟹的蟹醋。
“‘老字號’能開拓出新的細分市場,這與產業聯動密切相關!崩虾愫蛨绦卸峦醭f,正是在與河蟹協會的交流互動中,得知不少河蟹專賣店要在禮盒中配送米醋,老恒和才有了專門開發蟹醋的想法。
由于起步早,老恒和蟹醋的市場占有率很高。如今,大閘蟹高端禮盒中已少不了它。在零售店,一瓶200毫升的專業蟹醋,零售價格要賣到20多元,銷路還挺不錯。今年,盧瀛峰就把老恒和的蟹醋,放進了“楊桂珍螃蟹莊園”的品鑒館。
一蟹多吃,正給蟹農和鄉村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