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2019養蟹賺錢難,其實很正常,賺錢哪一年不難?
無非是有的人覺得過去好賺的錢,今年不好賺了。其實各行各業都一樣,一個行業火了,大家就都跑步進來競爭,競爭的結果變成大家都只有微薄的利潤。
要想多賺錢,要么提升技術水平,有更高的產量和更大的規格;要么就是提高管理水平,擴大規模、控制成本、優化效率。
養蟹也不是什么壟斷行業,以往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如今正在被自我污染、白熱化的競爭等侵蝕著應有的利潤。經濟社會就是這樣的一個循環,誰也不能偷懶。
那么,在如今的環境下,養蟹是否還有機會?答案是肯定的!
先來算一筆賬,2019年本地養蟹成本多數在5000元/畝左右,產量在150斤/畝左右。那么養出一斤螃蟹成本在35元/斤的樣子,售價如果是50元/斤的話那么每斤可以賺到15元,一畝利潤在2250元(微薄盈利狀態)。細數各個養殖品種,小龍蝦、青蝦、淡水魚等,利潤能超過河蟹的還是很少數的。
上面的狀態并不是一個很好的賺錢模式,怎么提升?從盈利模式上分析,想要賺錢有兩個方向:產量和售價(規格)。產量高(≥200斤/畝),這樣每斤螃蟹的成本可以在25元以下,如果售價按照40元/斤算的話,利潤可以達到3000元/畝。售價(規格)高,可以提高每斤螃蟹的單價,售價按照60元/斤,利潤可達3750元/畝,這樣算是比較合理的利潤。
今年蟹價算是非常低的一年了,為什么還是有人大量的出貨?因為還有利可圖!他們的畝產幾乎都超過了200斤,而且規格還不小,那么一斤螃蟹的成本就能壓縮到20元以下。所以,就算蟹價低還是可以盈利的。這就是競爭!同樣一個價,你不能賣,別人能賣!不然我們高淳部分地區也不會拖到12月才出貨,這比以往整整推遲了1個月多的時間。
剛才說的,產量高和規格大兩條路如何選?兩個都想要有點困難。我接觸過幾個師傅放了2000只/畝的密度,可管理的時候還在糾結水清不清、規格大不大。用養大蟹的方法去搞產量,結果就是成本高(螺螄投放多、調水成本),規格還不行,得不償失。
魚和熊掌很難兼得,如果選擇?
一:搞產量的優勢在于風險會降低,因為有了產量的保障,我們的平均成本會下降(平均成本=成本/產量),只有平均成本下降了,這才叫真正的節省成本。畝放1500只/畝,成活率6成,那么每畝可出貨900只,平均規格3兩,畝產量輕松就能達到270斤。如果成本6000元,每斤的成本在22元左右,風險會大大降低。
二:搞規格的優勢在于池塘管理難度下降,但成本會增加很多(苗種、螺螄、管理)。雖然單價會高,但是遇到行情不好的年成,“賺大錢”也并不是很普遍的現象。
這兩種選擇最本質的區別在于風險大小!好比打牌,要產量的話就像是小打小鬧,雖然沒有暴利,但也算是細水長流。如果一門心思搞大規格,玩大的,一旦養出來了,那么收益也會非常可觀。
所以
如果你近幾年塘口后期水源環境差、藍藻、爛草總是解決不了(大規格的條件是水清、草好、溶氧高),那么我們建議你還是應該適當增加密度、提高增氧能力來確保產量。先喝湯,再吃肉。
如果你的塘口水源環境好、對保草非常有信心,那么就可以選擇大規格為目的的養殖方式,通過提高每畝收益來達到賺錢的目的。
當然,不管哪種方法,都需要技術的加持!養產量和搞規格都有著不同的關鍵技術,密度大會遇到缺氧嚴重、水質難調等問題,搞規格也會遇到病害多、成本大的擔憂。有些時候,選擇會大于努力,了解你自己的需求,作出正確的判斷,是放苗前最需要思考的問題。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