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闖關東”為了生存,
現在的“闖關東”,
雖然也是從山東來,
但這回來的是小龍蝦。
還記得去年十萬“蝦兵”下通河嗎?
那些山東籍小龍蝦種苗,試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通河縣稻田成功了,這也激發出通河縣萌生發展新產業的妙招兒。近日,通河縣祥順鎮南六方村建起了一棟2000平方米的陽光溫室,將成為稻田小龍蝦繁殖基地。這里可一批養殖繁育10萬斤小龍蝦,為5000畝“通河生態稻田”提供放養種苗。
大冬天,位于空地里的施工現場寒風呼嘯,頂著-20℃以上的嚴寒,工人們干得正歡。隨著一片片陽光板裝上棚頂,棚內地面的積雪開始融化。陽光溫室長80米、寬25米、高8米,內設三個養殖池,由于地面封凍,目前還未開挖。
陽光溫室主體為鋼架結構,墻體為彩鋼保溫板,棚頂是陽光板。通河眾禾水稻種植聯合社理事長屈耀明說,小龍蝦繁殖基地總投資170萬元,70%為政府投入,30%由通河眾禾水稻種植聯合社籌集,技術支持由哈爾濱市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提供,預計5月底能建成投用。
去年,通河眾禾水稻種植聯合社開展生態稻套種養,在500畝生態稻田里灑下了10萬只稻田小龍蝦,水稻和小龍蝦收成都不錯,賣得也挺好。不過由于北方積溫期較短,水稻成熟了,小龍蝦長得還不夠大,經濟效益得不到充分釋放。另外,每年拉運蝦苗都要去山東,價錢不低,路途遙遠損耗還大。為此,農戶們聯名給縣里打報告,要求在本地建個養殖繁育基地,開辟室內養殖場所作為稻田養殖的延續,兼具繁育第二年的小龍蝦種苗功能。
屈耀明算了一筆賬,水稻插秧半個月后,小龍蝦苗下地,每畝地撒蝦苗20斤,每只重5-7克,經過兩三個月生長就能接近一兩重,增值十倍,刨除成本和損耗,收益至少可達五倍。如今建成了室內繁殖基地,水稻收割了,小龍蝦轉移到室內接著養,等每只長到二兩再上市,收益起碼再翻一番。
近年來,通河縣大力推廣生態稻套種養模式,以提升農業立體化生產模式,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縣農業部門多次帶著農技推廣人員、種糧大戶組成考察學習團,赴安徽、山東等地學習養殖新技術,參加全國淡水蝦蟹產業發展高峰論壇。通過學習,農戶們開了眼界,稻田魚蝦蟹套種養模式在通河落地開花,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