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發布了《關于禁止野生動物交易的公告》,不少地方迅速就落實起來了。事實上在1月25日,襄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樊城分局就給當地青蛙養殖戶下發了“原地封存”的通知書,這估計是水產養殖行業里最早一批受到疫情拖累的例子了。緊接著又又禁止銷售牛蛙的通知出現了,還有幾個檔口因為經營牛蛙生意被處罰了。除了牛蛙之外,受到波及的還有虎紋蛙、龜鱉、娃娃魚等等。行政性的通知要執行,但是很多事情要具體對待,不能盲目地一刀砍下去就完事了,娃娃魚青蛙是保護動物被禁止可以理解,甲魚烏龜牛蛙虎紋蛙這些就很難讓人理解了,畢竟這幾個品種的養殖產業鏈已經越來越成熟,越來越龐大了。
就拿牛蛙來說,按照初步的估計,目前至少還有5億斤以上的牛蛙沒有出售,短時間的控制人員流動,一些市場關和沒關沒有區別,由此帶來的牛蛙銷量急劇萎靡,相信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一紙令下,直接把牛蛙納入禁止流通的目錄,那么多的養殖戶、流通商還有飼料廠,何去何從?疫情接觸之后,牛蛙禁止交易的禁令會不會也解除?這讓很多從業人員的前途罩上了一層陰影,和冬天的價格低迷相比,現在的禁令讓大家面臨的壓力就更大了。
疫情發生后,盡管在節前就開始每天都讓人感覺越來越不好,但市場的流通并沒有停止,直到1月23日開始,武漢等幾個地方陸續開始封城,一些疫情形勢比較嚴峻的城市也都開始限制人員流動,人員流動量越來越小,很多市場盡管沒有關閉,但和關了其實沒什么差別,水產養殖網了解到,牛蛙的流通差不多在臘月的最后兩三天就停止了,后來牛蛙銷售的禁令出來了,廣東等地的牛蛙直接不許上市了。以一些大城市的流通量來估算,像上海這樣的大市場有20個牛蛙檔口,往年的春節里一個檔口每天的流通量應該在2-3萬斤,春節七天每個檔口至少要賣15-20萬斤的牛蛙,在這個春節里,上海市場估計損失了三四百萬斤的流通量,現在每個檔口每天只有非常少的牛蛙在銷售,主要就是節前的存貨在慢慢賣,每個檔口老板的損失可想而知。
對于流通商來說,現在的流通量可以直接忽略掉,如果持續的久,牛蛙的生意沒辦法做,可能就要轉行了。而對于養殖戶來說,面臨的問題同樣很大,2019年年養蛙的人多,苗種成本比往年高,牛蛙飼料的價格也比往年要高,總體的成本都比往年要高。總之新養戶的成本在5元/斤左右,老養戶的成本大概在4塊多,冬天那陣子的銷售價格賣蛙,虧本的比例很高,有的養殖戶面積很大,年底也急于賣蛙回籠一部分資金,部分人甚至只求賣出,價格比正常市場價再便宜點也要賣。對于已經賣蛙的養殖戶來說,壓力相對小一些,可能虧的情況相對小一些,只是不知道下一個養殖周期什么時候開始,以后還能不能養牛蛙而已,有些養殖戶是2019年第一年養蛙,硬件設施的投入還沒辦法平攤開來;對于還沒有賣蛙的養殖戶來說,未來的災難是可以想象得到的,這一批蛙養殖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節前賣蛙明顯虧本,導致很多人不想賣,再加上節前賣蛙的人也多,需要排隊等待收購,要么是不想賣要么是來不及賣,截止春節估計最少還有五六成的牛蛙沒有賣,“如果說疫情一個月兩個月還搞不定,牛蛙禁令就不會解除;如果說疫情結束了,牛蛙禁令也解除了,那么一兩個月沒有賣的蛙,不可能很快賣掉的,因為市場的流通恢復情況還不知道。4月4日是清明節,一旦到時候大量牛蛙擠壓,那時候溫度上來了,發病多了,養殖戶就會更慘”。
對于飼料廠以及經銷商來說,現在的情況也是非常的不妙,因為國內大多數廠家的牛蛙飼料都是賒賬的,養殖戶、經銷商和飼料廠的關系可以說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飼料廠大多數都是賒賬,通過經銷商操作,牛蛙養殖戶養出來的牛蛙,如果價格好就直接賣給市場里的收購商,如果價格不好,廠家就會直接收購然后扣掉飼料款”。水產養殖網了解到,目前國內牛蛙飼料的銷量應該在50萬噸以上,按照一般1斤飼料1斤牛蛙的比例來計算,2019年我國牛蛙的產量應該至少在10億斤以上,節前養殖戶緊趕慢趕地銷售了大概4成多點5成不到,剩下5-6成的牛蛙還是個非常龐大的數字,“其中廣東汕頭一帶就占了大概全國總存量的三分之一左右,還有廣西福建湖南海南云南等地的量,估計加起來有5-6億斤,這么多牛蛙現在看起來至少暫時是沒辦法賣了,飼料廠的飼料款也就談不上收回了,所以飼料廠的壓力也是非常大”。壓力巨大的飼料廠盡管在向相關部門爭取解除牛蛙銷售禁令,但據說沒有效果。
這幾年我國的牛蛙發展可以說是大起大落,從前幾年的環保整治,浙江省牛蛙養殖徹底終結了;福建牛蛙養殖也受到重創,現在只有一些人在山區里養殖;廣東牛蛙養殖主要集中在汕頭一帶,通過整改,當地的牛蛙產業算是保住了;一些浙江的養殖戶轉到安徽等地繼續養,安徽現在還沒有拆蛙的情況;轉到江西養殖的那部分養殖戶也沒持續多久,江西很快大規模地拆除了;牛蛙養殖不斷向西推進,廣西湖南云南海南等地都有了,牛蛙成了一個徹底的游擊隊品種,這兩年廣西等地牛蛙養殖規模擴張的尤其迅速。反而是環保整治下的牛蛙養殖規模比之前要更大一些了,因為養牛蛙的省份多了,加起來不比粵閩浙三省少,目前國內的牛蛙飼料銷量大概在50萬噸多,按照2018和2019的發展勢頭,未來三年可能會發展到70-80萬噸,但現在這個勢頭很可能就要被終結了,哪怕牛蛙銷售的禁令被解除了,這個七八十萬噸的目標也會遲一些才能實現。
抗擊疫情的緊迫性,相信很多人都能理解,至少短時間內受到的沖擊很多人能理解一下,個人損失就損失一些,大局為重。但如果一旦因此把牛蛙從此列入禁售的品種,這個由此帶來的一連串后果就無法預料了,牛蛙的產業鏈是非常龐大的,從繁育到養殖,到飼料藥品,以及市場的流通商,涉及到的產值是非常大的,涉及到的人員也是成千上萬的,如果真的因此把牛蛙給一刀砍掉,恐怕會有很多潛在的社會問題出現,有的人損失的是個人的儲蓄存款,一家老小的生存資金,有的人還是貸款搞養殖搞生產的,到時候破產的估計不會是一個兩個了。
另外,從養殖安全的角度出發,可以對整個產業鏈進行規范約束,讓養殖的牛蛙更加安全,比如從繁育的環節出發,以及在養殖過程中嚴格規范用藥,保證上市的牛蛙完全符合食品安全的標準,如果牛蛙都能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上市流通,不存在潛在的健康安全風險,個人感覺也沒有必要非要把牛蛙給直接砍掉。牛蛙這個品種雖然的外來的,但事實上隨著養殖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飼料研發技術的不斷升級,現在在國內的消費量已經非常可觀了,還是個不折不扣的網紅菜品,深受老百姓的喜歡。說到底,只要老百姓喜歡吃,又能安全地吃,這樣的品種不正是全社會需要的嗎?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