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從三峽集團了解到,4月22日,10000尾子二代中華鱘在湖北宜昌成功放流。這是自1984年首次放流以來,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連續實施的第62次中華鱘放流活動,也是自2009年首次開展中華鱘子二代放流以來,放流子二代中華鱘數量最多的一次。回歸長江懷抱的子二代中華鱘將對自然環境中的中華鱘物種資源進行補充。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這種被人們譽為“魚類活化石”、“水中大熊貓”的珍稀魚類,早在距今約1.4億年的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堊紀就已出現,曾與恐龍并存,如今面臨著極度瀕危的命運,現已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
本文圖片由三峽集團提供
“本次放流的中華鱘實現了‘中青幼’結合,包括2009年至2019年間的5個年份梯隊,其中有出生于2009年的10尾全雄性中華鱘。”中華鱘研究所科研人員姜偉博士介紹稱,“這有助于豐富野生中華鱘年齡梯隊、提升野生群體遺傳多樣性、調整自然條件下中華鱘性別比例失調等。”中華鱘放歸長江后,三峽集團將借助覆蓋長江中下游近1800公里的監測系統開展聲吶追蹤。據了解,在完成此次放流中華鱘的追蹤監測后,三峽集團將于今年年內,首次探索性開展放流中華鱘的海洋生活史研究,以更好地評估中華鱘的野外生存狀態。
人工繁育的中華鱘和野生中華鱘有何不同?中華鱘研究專家曾向澎湃新聞介紹,人工繁殖的中華鱘分為子一代和子二代:中華鱘研究所利用過去在長江里捕撈的中華鱘雌雄親魚,在實驗室環境下進行人工受精、孵化、養殖,培育出來的中華鱘就是子一代中華鱘。子一代中華鱘在純淡水環境下培育調控,使其性腺發育成熟,經過人工誘導與催產,繁育出來的下一代就是子二代中華鱘。2009年10月,世界上第一尾全人工繁殖的中華鱘破膜而出。研究表明,人工繁育的中華鱘與野生中華鱘在遺傳方面并無差異。
在開發金沙江上已建在建的四座世界級水電站的過程中,三峽集團設立珍稀特有魚類增殖放流站,持續開展種群建設、技術攻關和增殖放流等一系列保護工作。目前已掌握長江鱘、圓口銅魚、長鰭吻鮈、齊口裂腹魚等10余種珍稀特有魚類的人工繁殖技術,累計放流約208萬尾。
截至目前,三峽集團已累計向長江放流中華鱘超過503萬尾,放流子二代中華鱘28000余尾。自1984年以來,每年開展的中華鱘放流活動從未間斷。今年的情況有所不同,中華鱘放流活動嚴格遵守宜昌市疫情防控有關要求,不組織現場儀式,在確保“零”風險的前提下完成各項放流工作。
三峽集團董事長雷鳴山表示,中華鱘保護是三峽集團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干主力作用的重要舉措之一,三峽集團要在促進長江流域生態修復、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