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秋在實驗室工作受訪者供圖
“草魚的優點是肉質好、長勢快、飼料轉化率高,但在集約化養殖中,草魚發病率、死亡率非常高,因此只要養活,效益就會很好。”記者見到周小秋時,他剛從外地參加完學術會議回到成都,下飛機后,就有公司請他去現場幫助解決生產中的問題。
近來,隨著天氣變暖,水溫回升至草魚適宜生長的溫度。有些養殖戶看到魚吃得歡就猛投飼料,導致草魚貪食卻消化不了過量的飼料,反而發病,再加上這個季節變天頻繁,不合理的加減料也讓草魚疾病頻發。
周小秋是四川農業大學教授,他用近20年時間,瞄準我國草魚養殖中發病率高和肉質下降的產業難點問題,以“器官健康”和“魚肉品質”為飼料產品目標,研制了一系列水產專用飼料產品和配套技術。相關成果在全國16省市45家企業推廣應用后,讓草魚的發病率、死亡率、用藥成本、氮磷排出分別降低73%、84%、73%、16%以上,大幅度提高了養殖效益。
“我國是水產養殖大國,但營養飼料技術還跟不上產業發展的需要。”25年前,周小秋從自己熟悉的豬營養科研領域,轉向發展相對滯后的水產動物營養領域時,周圍人都說他自找麻煩。“我這人就是這樣,覺得越難越沒人做的事,就越有價值。”他說。
要開拓一個新學科,周小秋不僅要在學術上從零起步,而且當時沒錢、沒人、沒設備,困難重重。他用給一個企業開展技術服務掙來的3萬塊錢,在動物營養研究所兩間實驗室中搭建了簡單的實驗設備,還把家里冰箱等凡是研究能用得上的東西都搬到實驗室,艱難地開啟了魚類營養研究。
周小秋在研究中發現,草魚很難養活,與其它魚類相比,草魚組織器官的結構和組成有較大不同,且比較脆弱,更容易被破壞從而感染疾病,這激起了他的好奇心。這一步的跨出很難,傳統營養學一般是研究生產性能、血液生化指標等內容,研究器官營養與抗病力的關系則與醫學領域有較大交叉,周小秋想在傳統營養學的基礎上開展創新性研究。
他進一步研究發現,生病草魚有一個共同特點:一旦生病,組織器官的結構完整性和免疫功能都會出現問題。營養與功能器官包括免疫器官的結構和功能關系頓時為下一步研究打開了大門。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幾十種營養物質列入他的研究范圍,不斷去發現營養物質供給達到多少才能實現最佳效果。他帶領團隊相繼開展保證草魚器官健康的動態營養與精準營養需要參數研究,完全突破了傳統生產模式局限。
由于集約化養殖會大量投喂飼料,一些物質沒有經過魚類消化被直接排放到水體中,對魚兒造成環境脅迫,導致肉質變差。為提高魚肉品質,周小秋和團隊又研究出一定劑量的營養素,可增強魚肌肉細胞結構的完整性,改善肉質。
團隊一邊做研究,一邊還與多家飼料企業合作將科研成果進行轉化,研發了一系列保證草魚等淡水魚“器官健康”和改善“魚肉品質”水產專用飼料,在全國多省推廣應用,取得重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周小秋的研究成果把我國草魚健康營養理論和技術研究帶到國際先進水平。談及學術成功,他更欣慰的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快速轉化應用,推動了淡水養魚業的可持續發展。“我要繼續深入系統地研究下去,讓更多科技成果轉化到實際生產中,讓更多企業、養殖戶受益。”他說。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