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吉林地區氣溫上升較快,養殖池塘水溫將持續上升,可達到18℃-26℃,進入水產養殖品種的快速生長期。水溫升高,水體中病原微生物量驟增,而頻繁的生產活動,更易引發各類疾病,因此,6月份為池塘養殖疾病高發期。這一時期不僅要關注常見多發的細菌性疾病和寄生蟲病,同時,要高度關注一些病毒性疾病可能對水產養殖造成的重大危害。
一、 病情預測
(一)細菌性疾病
1.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癥:也稱為暴發性出血病,是由嗜水氣單胞菌等細菌感染引起。發病的主要原因是水質不佳,致使病原菌、寄生蟲大量孳生。特別是高溫季節,造成魚池的氨氮、亞硝酸鹽含量很高,可誘發該病。突然大量換水或暴雨造成大量外源水進入可誘發疾病。主要危害銀鯽、白鯽、團頭魴、鳊、鰱、鳙和鯉等多種淡水養殖魚類。此病在我國淡水養魚地區廣泛流行,流行季節長,發病率高。池塘、湖泊、水庫、網箱等水域均可發生此病。
2.爛鰓病:該病在水溫15℃以上開始發生和流行。危害品種主要有草魚、白鰱等,主要由柱狀黃桿菌等引起。病魚體色發黑,獨自在池邊或浮于水面慢慢游動,反應遲鈍,呼吸困難,食欲減退,鰓絲末端腐爛、充血,有時被成塊的污物和泥土粘著。嚴重時鰓絲被浸蝕成柱狀,鰓骨外露發白,鰓蓋骨內外層同時被腐蝕時遠看呈空洞狀,南方稱為“開天窗”。
3.赤皮病:又稱出血性腐皮病,主要危害草魚、青魚、鯉魚、團頭魴等多種淡水魚類,尤以水溫25—30C時為流行盛期。發病往往與魚體受傷有關,因此捕撈、運輸后更易發病。
4.細菌性腸炎病:是草魚、青魚的高發病,鯉、鳙等也有發生,從魚種至成魚都可受害。此病水溫18℃以上開始流行。25℃~30℃是流行高峰期。常與細菌性爛鰓病、赤皮病等并發,各草魚、青魚養殖區需重點防控。
(二)寄生蟲性疾病
1.黏孢子蟲病:主要危害鰱魚、草魚、鯉魚、鯽魚等魚類。5~9月為主要流行季節。
2.車輪蟲病:蟲體寄生在魚的體表和鰓上,主要危害多種魚類的魚苗,魚種階段,流行的高峰季節為5-8月,水溫20-28℃。
3.錨頭鳋病:該病是由多種錨頭鳋寄生而引起的疾病。該病在魚種和成魚階段均可感染,在水溫12~33℃期間更易發病并可在短時間內引起魚種的暴發性死亡。
(三)病毒性疾病
1.草魚出血病:主要危害草魚魚種。當水質惡化,水中溶氧偏低,透明度低,水中總氮、有機氮、亞硝酸態氮和有機物耗氧率偏高,水溫變化較大,魚體抵抗力低下,易使草魚出血病流行。
2.鯉浮腫病:病原為鯉魚浮腫病毒,水平傳播是其主要傳播途徑主要危害鯉和錦鯉,發病水溫為7℃~28℃,發病急,死亡率高,臨床癥狀為昏睡、凹眼、爛鰓、皮膚潰爛等,與錦鯉皰疹病毒病癥狀極其相似。各鯉和錦鯉養殖區需重點防控。
3.鯽造血器官壞死病:由鯉皰疹病毒Ⅱ型(Cy HV-2)感染養殖鯽魚而引起的病毒性疾病,感染魚體表和內臟器官出血、充血, 15~30℃均可發病,25~28℃為疾病流行高峰。該病的發生常與細菌病原、寄生蟲病原感染有關
二、防治措施
苗種養殖單位一定要選擇有資質的良種場購買魚苗,并選擇無病健康的苗種,苗種放養前做好池塘的消毒處理,以減少魚病的發生。成魚養殖一定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定期給水體消毒,適時換水和加注新水,可使用微生態制劑和水質調節劑調節水質。可適當在飼料中添加免疫多糖,提高魚體抗病力。對于已發生的細菌性疾病感染,可開展藥敏試驗,準確診斷,針對性用藥,及時治療。針對病毒性疾病,應定期進行檢疫,如確診病毒感染,應依法進行撲殺和無害化處理。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疫情預報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