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龍蝦正肥時,萬畝秧苗迎春長。在浙江省桐鄉市崇福鎮稻蝦種養基地,目之所及,處處是一望無際的水田。眼下,一籠籠肥碩飽滿的龍蝦已經上市,緊跟著農戶們機械化插秧工作正在陸續展開。在這個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與播種的希望的時節,昨天(6月2日),全省稻蝦種養技術模式現場觀摩培訓活動召開,來自全省各市、縣(市、區)水產技術推廣站、農技(農作、糧油)站(中心)負責人和種養殖大戶齊聚桐鄉崇福,現場觀摩稻蝦種養桐鄉模式,探索稻蝦產業發展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徑。
什么是稻蝦輪作模式?顧名思義就是龍蝦、水稻,一地兩用、一水兩養。每年11月水稻收割后利用冬閑田養一季小龍蝦,至6月小龍蝦養殖結束后繼續種稻,如此循環交替。
“放苗時間在什么時候最合適?”“如何解決雨后小龍蝦逃跑問題?”“公司與農戶之間的效益分配模式怎么處理?”在五豐村的稻蝦輪作示范基地,與會人員走進田間地頭,一邊聽取介紹,一邊拋出一個個實實在在的技術問題。
“每畝稻田放苗60斤,在2月底和4月底各放苗、補苗一次,今年600多畝的水田,共有18萬多斤的小龍蝦產量,畝均產300多斤。”基地工作人員喜滋滋地算了一筆賬,雖然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市場不容樂觀,但由于出苗時間早,提前上市,今年的效益還是比較可觀的。
“稻蝦輪作利用時間差進行季節性流轉,既穩定了糧食種植面積,又能提高水稻品質,還大幅增加了農戶們的經濟效益,真正實現了一田雙收,糧漁雙贏,是農戶們的福音。”湖州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周志金說,這次觀摩,他還帶來了湖州市的不少種糧大戶。“希望通過實地感受,能把這種模式帶回去。”
在聯豐村宏旺稻蝦種養基地,與會人員則看到了稻蝦種養的另一種技術模式——稻蝦共生,即利用水稻和蝦兩個生物不同的生態位,在稻田里養殖蝦,且在水稻和蝦穩產的前提下使蝦豐收的一種生產模式。經過這兩年的實踐摸索和技術沉底,桐鄉市宏望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稻蝦共生模式面積由最初的200余畝發展到現在的1450畝,是嘉興市水稻-小龍蝦綜合種養面積最大的主體。該模式的年均純效益在3600多元左右,相比傳統稻麥輪作模式400元左右的純利潤,效益顯著增加。
環境優美、管理到位、設施齊全的示范基地讓海鹽百勝農場負責人張緊跟十分感慨:“雖然我們也引進了稻蝦共生模式,但畝產相對較低,這次也希望多多學習桐鄉的管理經驗。”
近年來,桐鄉堅持以稻漁共生為抓手,加快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推廣稻蝦種養技術模式既高效利用了稻田資源,解決了“誰來種田”的問題;又通過稻田流轉創新了農業經營方式,解決了“如何種好田”的問題。作為嘉興市單個規模最大的稻蝦綜合種養基地——桐鄉市宏望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現有1450畝稻蝦共生基地,年產40萬斤優質蝦苗。在發展稻蝦產業過程中創新性探索了“公司+農戶+服務”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實行統一生產、統一營銷、技術共享、品牌共創,帶動小農戶邁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到目前為止,已累計輻射帶動3000多畝稻蝦輪作。
接下來,我市將以創建稻漁綜合種養示范縣為契機,不斷優化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布局,豐富和拓展綜合種養模式,加強品牌營銷和產業融合,推動我市稻漁綜合種養發展再上新臺階。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