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陽市水產養殖面積83.4萬畝,水產品總產量在42.7萬噸左右。去年,全市漁業總產值高達107億元。全市創建農業農村部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57個、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1個、“平安漁業”示范縣3個、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1個,創建省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縣4個,擁有省、市級水產良種繁育場11個。
6月4日,國家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一級巡視員李書民率隊來我市調研漁業穩產保供工作。兩天時間里,李書民一行深入南縣、赫山區等地,對我市順祥水產、國聯水產等數家養殖加工企業及小型水產養殖戶進行調研,充分肯定我市水產穩產保供工作所取得的成績,高度評價我市相關企業的創新發展和使命擔當,認為我市水產轉型發展,走出了一條全國可復制的創新發展之路。
全面發展稻魚綜合種養
南縣琴湖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位于風景秀麗的國家濕地公司琴湖湖畔,基地占地1050畝。2019年,公司收入達1100萬元,其中有機稻谷630噸,有機小龍蝦158噸,有機大閘蟹20噸。近年來,公司以農業為基本依托,圍繞產業扶貧、鄉村振興政策落地,使有機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餐飲、休閑以及其它服務業有機結合在一起,使得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緊密相連,協調發展,最終實現農業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擴展、精準扶貧瓶頸破除和農民收入增加。2019年,共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150人,帶動50戶精準脫貧,輻射周邊3個鄉鎮7個村,帶動3200人共同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產業。
早在2010年,我市從南縣開始嘗試,發揮稻魚綜合種養“一田兩收、一水兩用、魚稻互利、提質增效”的生態優勢,加強低產田、低湖田和水源方便的稻田開挖改造,改變傳統的單一水產養殖模式,大力發展稻田綜合種養,實現了畝平增收2000元以上目標。2019年全市稻田綜合種養面積110萬畝,其中稻蝦種養面積104萬畝。稻魚、稻鱉、稻龜等種養面積6萬畝。南縣明確了“政府引導、企業帶動、示范推動、大戶聯動、農戶參與”的發展思路,并出臺相關扶持政策措施。對流轉土地集中連片經營面積達300畝(含300畝)以上的特色農業經營大戶,每年按30元/畝的標準給予獎勵;新發展“稻蝦共生”基地超過30畝且確需貸款資金的,每畝安排1000元貼息貸款資金,優先服務優、利率低、零抵押、手續便捷的銀行承擔放貸;對新發展的“稻蝦共生”小龍蝦養殖基地統一投保,保費由政府承擔50%,養殖戶承擔50%,降低養殖戶投資風險,增強群眾發展的信心。安化縣繼承山區稻田養魚傳統,注重稻田“禾花漁”品質優勢,大力 推進稻田生態魚種養,示范帶動清塘、樂安兩鄉鎮2萬畝稻田綜合種養基地大發展,大幅度提高綜合效益。資陽區劉家湖“一季早稻一季魚種”綜合種養面積達2萬畝,成為我國中南地區最大的魚種生產基地。
大力實施標準化規模養殖
按照“生態、健康、循環、集約”的要求,在形成規;a養殖的地區,實施池塘生態修復、工廠化養魚、循環水利用等新技術,發展安全、節能、節水、環保型、自動化漁業,提高我市漁業裝備和工程技術總體水平,推動高效、生態水產健康養殖方式普及推廣,推進現代漁業產業化進程。對洞庭湖區現有20萬畝淤積嚴重、老化坍塌的精養魚池進行標準化改造,配套完善水、電、路和養殖廢水達標排放等公共服務設施,提升池塘綜合生產能力及抗災救災能力,已完成13.3萬畝。修復工程內容主要包括“三改一建”。即“淺改深”,凡蓄水深不足1.5米的池塘均要改造,使池塘蓄水深度達到2.5米以上;“小改大”,對成魚池面積不足5畝的池塘均要進行一次改造,改造后每口池塘面積15畝以上;“粗改精”,粗放型養殖改造成精養高產;建成一批高產、高質、達標排放的精養魚池。
為積極推廣池塘高效養殖模式,全市精養池塘面積穩定在40萬畝左右,壓縮家魚,擴大蝦蟹養殖,增加鱖、鱔、鰍、鮰、鱉、龜、黃顙魚的投放比例,精養魚池主攻名特優。突出小龍蝦、河蟹、黃鱔、黃顙魚、鱖魚、甲魚六大本地特色主導品種,并圍繞主導品種,創新池塘蝦蟹鱖生態混養、池塘蝦鱔連養、網箱養鱔和魚鱉混養等高效養殖模式。全市發展30萬畝名特優水產養殖,形成5大特色漁業養殖基地,即南縣、沅江市、大通湖區、資陽區4萬畝池塘魚蝦混養基地,南縣、大通湖區3萬畝龜鱉養殖基地,大通湖區、沅江市、資陽區、赫山區3萬畝鱖魚養殖基地,南縣、沅江市2萬畝烏鱧養殖基地,沅江市、大通湖區、資陽區萬畝黃鱔泥鰍養殖基地。開展池塘設施漁業和尾水治理試點,全市共發展池塘循環水流水養魚槽20條,建設集中連片魚池尾水處理設施1個。
同時,立足優勢漁業資源優勢,構建全市漁業良種繁育體系,重點加強良種場、繁育場標準化養殖池塘改造、孵化設施和儀器設備購置、親魚更新及配套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以省級良種場為龍頭骨干、市縣兩級苗種場為基礎的漁業良種繁育體系。良種覆蓋率達到85%以上。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