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進口三文魚案板上檢測到新冠病毒的消息將進口三文魚及相關的海鮮產品都推上了風口浪尖。不少以海鮮產品為主打的餐館,特別是以進口三文魚刺身等生食為主打菜品的日本料理店因此受到巨大沖擊。
在侯磊位于北京朝陽區的一家日本料理店,刺身等生食類菜品占到了日常銷售的40%左右。6月中旬,北京連續數日出現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之后,侯磊的日料店第一時間下架了三文魚、甜蝦等全部菜品。所有的相關庫存也全部銷毀。
侯磊告訴記者,按照北京市的要求,他的日料店從4月下旬恢復營業,從5月最后一周,客流已恢復到去年同期的80%。但北京市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再次出現,又一次讓他損失慘重。
侯磊:“剛開始那段時間基本上也就占我們原來客流的2%~5%了,也就幾桌客人。最近這一兩天可能稍微好一點,但是在疫情之前的占比也就大概能在40%左右。”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侯磊的虧損并非個案。目前,在北京市日料店中,絕大部分營業額都不到去年同期的一半,甚至還有不少日料店已經第二次關門停業。
北京某貿易公司副總經理趙陽:“像北京,我們供應的日料店餐廳大概有500多家,有一些可能牽扯到房租的壓力,還有客源的壓力,可能有關停或者裝修的狀態,生食的食材訂單幾乎沒有,現在銷售額幾乎沒有。”
日料店的生意不好,三文魚等進口海鮮產品銷售不旺,那么國產海鮮的銷售情況如何呢?繼續來看記者的調查。
在北京的這家超市記者看到,在進口海鮮下架后,貨架上陳列的魚類、貝類、龍蝦等海鮮產品都是來自浙江、福建、大連等國內產地。超市負責人告訴記者,和6月11日北京出現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前相比,國產海鮮的銷量也出現了明顯下降。
在北京八里橋批發市場,記者看到,除了沒有三文魚等進口海鮮,小龍蝦、黃花魚、生蠔等國產海鮮產品都在正常售賣。商戶們告訴記者,因為消費需求下降,市場中海鮮產品的品類和數量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記者在市場看到,即便是端午假期,大廳中也只有零零散散的消費者,部分店鋪甚至暫停了營業。同時,為了減低風險,發往北京的海鮮產品也有所減少,進貨價格隨之上漲,沒有什么人買的海鮮價格不降反升。
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變化,海鮮商家該如何止損,海鮮市場又將會怎樣呢?
在海鮮市場,商戶遲寶明和兒子正在把冰鑿碎灑在生蠔等海鮮上。最近幾天,遲寶明都在和時間上賽跑,為的就是能減少損失。
遲寶明告訴記者,冰鮮的海鮮產品一旦銷售不出去,就只能提前轉成冷凍,以利潤換時間,等待市場的回暖,這也是目前很多海鮮商戶的選擇。
業內人士表示,此次疫情雖然給海鮮產品消費帶來一定調整,但是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國對海產品的市場需求仍然持續存在。現階段,積極開拓北京以外的市場也能夠減少目前的損失。
專家介紹,2019年我國海鮮產品消費總量約為3000多萬噸,海鮮產品的消費反映的是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疫情過后,海鮮產品的消費和進口也會逐漸恢復常態。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海外的疫情仍然處在一個非常不確定的狀態。疫情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它不光是影響到我們這種飲食的心理,也影響到我們的消費的能力、供應的能力、物流的能力,所以這些方面的全方位恢復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