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對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作出了新的戰略部署。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海灣型經濟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集約化、開放型的特色經濟模式。
我國著名的遼東灣、渤海灣、杭州灣、大亞灣等,已成為組合大港的搖籃、帶狀城市的依托、海洋特色產業的載體、外向經濟的前沿。海州灣是江蘇省唯一的港灣型海域,南起廢黃河口,北至江蘇贛榆與山東日照交界處,海岸線長約240公里,面積7906平方公里。贛榆縣沿海地區正處在海州灣頂部,是發展海灣型經濟的支點。在新的發展階段,贛榆縣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以港興工、以工強縣、融入港城、以城帶農,努力譜寫海州灣發展的新篇章。
打造經濟圈。十七大報告指出,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海州灣地區作為新歐亞大陸橋東橋頭堡,具有連接東西、輻射沿黃的地緣優勢,在環黃海經濟圈中國區域中居于重要地位。通過加強與日、韓的經濟合作,強化產業集聚,增強地區經濟競爭力,對于環黃海經濟圈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此,贛榆縣將緊緊抓住全球尤其是日韓新一輪產業轉移的機遇,在優勢互補中實現開放型、基地型發展,打造與世界經濟緊密聯系的經濟圈。
培育新產業。十七大報告指出,要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發展生物、新材料、海洋等產業。基于蘇北仍處于工業化初期向中期過渡階段的實際,江蘇省確立了“蘇北振興”、“沿海開發”戰略。蘇北振興,關鍵在沿海。連云港具有區位、資源優勢和開放基礎,有條件通過重點突破實現跨越發展。以海州灣開發為主攻目標,培育江蘇沿海龍頭增長極,強化基地支撐,必然會加快蘇北工業化進程、促進江蘇區域協調發展。贛榆縣將以建設贛榆港區(柘汪、海頭深水港)為重心,充分利用海州灣頂62.5公里海岸線上的港口、交通、土地等資源,按照集約開發、環保開發、開放開發、聯動開發的原則,著力建設柘汪臨港產業區、海州灣生物科技園區、海洋經濟開發區、經濟開發區四大園區,積極發展石化、新型能源、機械制造、生物化工等支柱產業,建設先進制造業集聚地和沿海臨港化工業重要基地,打造海州灣百里工業長廊。
邁向“大市區”。十七大報告指出,要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托,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隨著區域內相鄰港口和相鄰城市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逐步形成了以大港口群興大城市群的趨勢。在海州灣,伴隨沿海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連云港的引擎拉動能力日益提升。贛榆縣作為連云港市主城區之一,將充分利用贛榆與連云港的同城效應,以242省道、通榆運河、沿海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加快邁向“大市區”,實現與新海城區、濱海新城的優勢互補,為把連云港建設成為連接南北、溝通東西的全國重要經濟樞紐作出貢獻。
南方漁網編輯:歐陽洋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海捕產品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