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汫洲鎮是一個以漁業捕撈、養殖、加工、貿易為主的漁業大鎮,全鎮共有登記在冊漁船271艘。圖為三百門國家一級漁港
▲ 汫洲鎮現有水產品加工企業22家,利用零度速凍保鮮技術將海產品遠銷海外。圖為宇祥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工人正在處理對蝦
夏日的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汫洲鎮,漁港碼頭、水產市場一片繁忙。佇立在汫洲鎮區海域旁瞭望,寬闊海面波光瀲滟,連片鋪展的漁排隨風起伏,養殖戶穿梭其間撒料勞作。
這是一個以漁業捕撈、養殖、加工、貿易為主的漁業大鎮,大蠔、對蝦等水產是這個沿海鎮的“招牌”產品。近日,汫洲鎮還入選了2020年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近年來,該鎮緊緊依托資源稟賦,全面推進以水產品為主導的產業發展,線上線下齊發力,打響本土品牌,激活產業轉型升級源泉,實現農民增收致富,奮力打造“海西蠔鄉”。
工廠化循環水養殖
水產也能“住廠房”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汫洲大蠔產業發展歷史悠久,采用筏式垂下立體養殖法(俗稱吊養),全鎮擁有大蠔養殖面積5300畝,年產量達4396噸;現有對蝦海淡水養殖面積6500畝,年產量4100噸,年加工對蝦制品1000噸,產品遠銷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
傳統的水產養殖靠天吃飯,水溫、病害、惡劣天氣、環境污染等因素都會影響水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但今后,隨著“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方式的普及,汫洲漁民面臨的這種情況將會發生改變。
在汫洲,當地龍頭企業宇祥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正在探索這種新型養殖模式。他們嘗試建立一套標準化養殖技術體系,讓整個養殖過程科學化、智能化、可追溯化,讓汫洲水產養殖從農業粗放化向工業集約化轉變,為全縣水產養殖產業帶來變革,帶領更多養殖戶踏上致富之路。目前,新型水產養殖基地選址在汫洲鎮第二鹽場,征地工作正在加緊推進中。
“汫洲水產雖然遠近聞名,但現在還處在初級農產品階段,養殖不夠集約高效,產品附加值也比較低。”宇祥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林祥如說,以池塘對蝦養殖為例,如果遇到臺風天氣,剛投放的蝦苗流失了,漁民必須盡快補苗;倘若連續遇上幾次惡劣天氣,干擾了蝦苗的生長,會影響這一造對蝦收成。池塘養殖對蝦的密度低、效率不高,一個池塘的蝦苗染病可能會影響到其他池塘蝦苗的生長,存在一定的養殖風險。
相比之下,工廠化循環水養殖能夠有效避免惡劣天氣因素干擾,水產的生長環境全靠“云端”智能控制。他介紹道,循環水養殖的主要特征在于水體的循環利用,不同于普通的工廠化養殖,它綜合運用了機械、電子、化學、自動化信息技術等先進技術和工業化手段,擺脫溫度、水等自然資源條件限制,更加智能、高效、科學地管理養殖生物的生活環境,從而實現養殖高密度、高產量、高投入、高效益。“這種新型養殖模式在國外比較普及,技術也相對成熟,而在汫洲乃至饒平尚屬空白,還沒有推廣這種模式。”
一方養殖池,能帶來多少效益?林祥如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以室外池塘對蝦養殖為例,一年可以養殖2造對蝦,每造蝦苗要養4到5個月才能成品出售,每畝產量有1000到1500斤。如果采用工廠化循環水的方式來養蝦,一年最多可以養6造蝦,養殖時間縮短,產值方面大大提高,理想狀態下,一畝養殖桶可以收成4000到5000斤蝦。
這種養殖模式不僅適用于南美白對蝦以及龍膽魚、鱸魚、鯛魚等魚類,還能凈化生蠔,提高其品質。“現在汫洲蠔大多是論斤賣,凈化后的生蠔還可以論個賣,走高端路線。”他介紹道,把育肥后的生蠔移入室內工廠化養殖桶中,通過循環水過濾去除排泄物和藻類,通過沉淀、紫外線等技術處理其他有害物質。經過循環水的凈化處理,減少細菌數量,可以達到生食標準,從而提高生蠔的品質和價值。
對于汫洲來說,發展水產養殖,既要經濟效益,更要生態效益。“通過循環水系統,這池水回收利用率高,可以養2到3年都不用換水。”林祥如興奮地說道,經過循環水系統和專業設備,去除水里的氨酶、亞硝酸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保證了系統內水質良好穩定,讓這池子水可以循環使用,實現節水減排、綠色養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還能通過智能終端控制,進行水溫調節控制,可實現一年四季連續輪養生產。“比如對蝦養殖,常年可以控制水內溫度穩定在28攝氏度左右,恒溫環境更適宜蝦苗生長。”
林祥如坦言,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的資金投入高、設備技術要求高,但養殖效率更高、回報率也高。他對其市場前景頗為看好:“這項技術的投入跟產出會推動整個汫洲的水產,由低端走向高端,由本地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
他還計劃著,先把新型養殖基地逐步建設起來,吸引更多同行前來參觀交流,鼓勵一些想發展養殖業但缺乏資金或技術的養殖戶加盟,教他們一些養殖技術和方法,提高養殖效率和產值,帶領更多的養殖戶實現致富夢。
精深加工提品質
冷鏈物流促銷售
走進汫洲鎮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鮮蠔加工廠,濃郁的海洋氣息撲鼻而來。汫洲鎮經濟發展服務中心主任林偉周說:“汫洲6萬多人口,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從事和蠔有關的工作,有1萬多人在手工撬蠔肉。大蠔、對蝦加工是汫洲人的主要收入來源,解決了大批的就業問題。這一顆顆鮮蠔,可以說是汫洲人眼里的珍珠。”
眼下正是鮮蠔開始采收上市的時節。在汫洲漁民林潘清的大蠔加工廠內,40多名開蠔工正忙個不停,開蠔、撬蠔、選蠔,手法嫻熟,一氣呵成。汫洲人取蠔肉有一套“獨門絕技”,看似簡單隨意實則內有“玄機”。只見蠔工一手握蠔殼,一手拿刀具,先從蠔殼底部撬開小縫隙,沿著兩瓣蠔殼中間邊緣淺淺地劃開,劃至頂部撬開蠔殼,再沿著蠔肉和蠔殼緊貼的邊緣劃上一圈,手起刀落,一顆完整的蠔肉就取出來了。熟能生巧,一名熟練的開蠔工每天一般能手工取100來斤蠔肉。林潘清從事大蠔加工30多年,他說:“現在冷鮮運輸技術很好,剛撬的蠔有的送到市場賣,有的被水產加工企業收購。我們的大蠔不用愁銷路,只管把蠔肉取得完整漂亮,品相好的就能賣出好價錢。”
這些蠔肉將被運往各大水產品加工企業進行分類包裝,利用零度速凍保鮮技術,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宇祥水產養殖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作為水產品深加工企業,該公司生產線連軸運轉,以加工大蠔、對蝦等水產品供應國內外市場。該公司辦公室經理林永杰說,目前公司主要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聯結當地農戶2150戶,擴大農業水產養殖規模,幫助解決農戶就業問題。接下來,該公司將啟動新一輪技術改造,改擴建新加工車間,打造大蠔、對蝦加工與流通示范基地,購置生產加工及冷凍設備,推動水產品精深加工,提高產能及品質;建立健康安全養殖新模式,帶動更多的農戶進行大蠔和對蝦健康養殖,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特色漁業現代化發展道路。
汫洲鎮的水產品加工如何實現進階發展?汫洲鎮鎮長沈吉蕊透露,汫洲鎮將開展大蠔、對蝦加工與流通建設項目,引導幾家本土水產品加工企業,引進精深加工處理技術設備,提高原料的加工利用率,提升汫洲大蠔、對蝦加工水平,研發精深加工產品,開拓牡蠣殼處理渠道,解決牡蠣殼污染環境等問題,提高產品附加值,形成完整循環高效的產業鏈條。
發展農村生鮮電商
就業就在“家門口”
“這是汫洲本港產的珠蠔,個頭嬌小、味道鮮甜”“這款選用汫洲生蠔熬制的蠔油是我們家的主打產品”……在媽鮮樂海鮮電商基地,電商主播正在直播“帶貨”。“媽鮮樂”是汫洲鎮一家海鮮水產公司,疫情之下,憑借成熟的網絡銷售模式,企業的訂單不減反增,最高一天發出500多單,還帶動了大批青年穩就業。
如今,在汫洲鎮,像“媽鮮樂”這樣的農村電商不在少數,不少海鮮商家從傳統銷售向線上銷售轉型,他們把大蠔、對蝦等汫洲海鮮變成“網貨”,被端上了全國消費者的餐桌。發展農村生鮮電商,這幾乎成為汫洲鎮一項全民參與、帶動增收的事業。
電商行業帶旺了汫洲海產,吸引了一大批本地青年回鄉創業,進入生鮮電商創業領域,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汫洲鎮鎮長沈吉蕊自豪地說道:“汫洲現在有3000多人從事海鮮產品電商行業,他們以散戶、微電商為主,主要通過發朋友圈、組建微信群、微信小程序及公眾號商城平臺進行銷售。”這些“汫洲特產”通過順豐、信豐、京東冷鏈等快遞物流進行運輸,部分團購采用冷鏈專車進行社區配送,送往千家萬戶的餐桌上。此外,“四通一達”快遞還計劃在汫洲開通生鮮專線。
汫洲鎮具備從種苗供應、生產加工、技術服務到倉儲物流、營銷推廣等關鍵環節的全產業鏈體系,得益于這種優勢,促進了汫洲電商形成既有專業能力、又有市場影響力的發展規模,這讓“海西蠔鄉”汫洲鎮享譽在外。一組統計數據同樣喜人,汫洲鎮平均每天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大蠔約4萬斤、其它海鮮及干貨約1萬斤,每天銷售產品近萬單,在高峰期可以達到近2萬單,年銷售額約6億元,年帶動增收1億多元。
憑借水產養殖加工等產業優勢,汫洲鎮正以產業興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駛入鄉村振興的快車道。如今的汫洲鎮村容整潔、鄉村文明,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文化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戰斗英雄麥賢得的故鄉正迸發著新時代的榮光。
新聞鏈接
汫洲鎮發布農業產業強鎮建設總體實施方案
八大建設項目擬投資2000萬元
近日,農業農村部官網公布了2020年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共有29個鄉鎮入圍。饒平縣汫洲鎮榜上有名,成為潮州市唯一入圍的鄉鎮。站在新起點的汫洲鎮,如何在農業產業強鎮建設道路上跑出新速度?日前,汫洲鎮發布的農業產業強鎮建設總體實施方案指明了發展路徑。
汫洲鎮黨委書記鄭尖向記者詳細解讀了這個方案,他告訴記者,汫洲鎮將依托現有資源優勢,堅持大蠔對蝦產業生產集約化、規模一體化的發展,促進水產養殖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著力提升農業產業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方案》明確,汫洲鎮農業產業強鎮項目建設總投資為2000萬元,涉及大蠔和對蝦良種體系、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基地、大蠔對蝦加工與流通、休閑漁業和海洋文化產業、產業扶貧示范基地、新型產業融合主體培育、洪洲品牌創建推廣、質量安全保障體系等八大建設項目。
一系列的“硬核”舉措,讓人對汫洲鎮的新發展抱以期待。《方案》提出,到2021年底,大蠔全產業鏈總產值達到6.5億元,對蝦全產業鏈總產值達到7.5億元;蠔殼利用率達到60%以上,農業生產與資源生態保護實現協同發展;建成粵東休閑漁業示范區,觀光休閑農業、農產品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發揮“大蠔之鄉”品牌效應,建立品牌培育監管和保護制度,提高品牌影響力及知名度;完善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項目輻射帶動農戶4500戶以上,農戶收入達到2.3萬元,增收20%以上。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