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白腹美”小龍蝦
□本報記者李運海文/圖
用一只手捏起小龍蝦,用另一只手拽著尾巴拉直,小龍蝦的肚皮都是白的。為什么這里的小龍蝦肚皮是白的,而不是傳統的黑肚皮?
7月22日,在范縣龍王莊鎮龍東水產養殖基地,“‘六穩’‘六保’看河南”主題采訪團的記者紛紛提出這樣的問題。
養殖基地的負責人宋艷輝解釋,因為大量的黃河泥沙沉淀到水塘底,小龍蝦經常在泥沙上爬行,時間長就磨白了,所以這里的小龍蝦也叫“白腹美”,吃起來味道鮮美。
龍東水產養殖基地原本是一塊連片澇洼地,廢棄坑塘較多,排水不暢,鹽堿易澇,種植農作物收成差,一直處于閑置狀態。2019年,范縣通過招商引資的方
式,與山東濟寧一家公司洽談,在這里養殖小龍蝦。濟寧方面投資1200萬元,對這些廢舊坑塘進行整治,宋艷輝也從濟寧市來到范縣。
用黃河水大規模養小龍蝦,宋艷輝過去沒有做過。行不行?在簽訂協議之前,他先拿出5畝水塘做個試驗。哪想到,1500公斤種苗投了進去,一個月后,水塘是空的。小龍蝦跑哪兒去了?他帶領人員研究,發現小龍蝦都悶死在泥沙中了。原來小龍蝦產卵或冬眠時都打洞,一般洞深一米以上。但黃河泥沙穩固性不夠,常常坍塌,把洞堵死,小龍蝦出不來,就悶死了。
發現了問題,也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在水塘里種上能固沙的草,這樣沙就不容易坍塌。他說:“有了草,有的小龍蝦也不打洞了,甚至在草窩中冬眠越冬。”
如今,養殖基地的小龍蝦進入銷售旺季,每天1000多公斤小龍蝦銷往鄭州、南京等地。宋艷輝說:“基地以邊補蝦苗邊捕撈成蝦出售的精養方式養殖,每畝可以出籠成蝦200公斤,800畝凈水面年產值超過460萬元。”
根據協議,周邊15個村的108戶貧困戶入股分紅,15個村莊還把集體經濟資金通過合作社投入養殖基地分紅,一些貧困戶也到養殖基地打工。“以前在外地打工,秋收夏種來回跑,賺的錢都搭在路上了,一年到頭白忙活。”58歲的龍王莊鎮吳橋村村民吳端品說,“現在在家門口養小龍蝦,工作不累,每月能掙兩三千元,還能在農忙時回家幫忙,一舉兩得。”
常年不長莊稼的廢坑塘地變成了聚寶盆,農民心中樂開了花。圍繞小龍蝦養殖,范縣正在繪就“蝦經濟”藍圖。今年4月28日,龍王莊鎮成功舉辦了首屆小龍蝦大賽,通過烹飪比賽、蝦王爭霸等多種形式,提升“范縣小龍蝦”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目前,范縣小龍蝦養殖面積近1萬畝,年產量達2000噸,已經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點。未來,該縣將依托龍東水產養殖基地,大力發展小龍蝦深加工項目,建設小龍蝦飼料加工廠,拓寬上下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帶動更多的群眾致富。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