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酷暑難耐。眼下正是享受小龍蝦美味的時節。然而,最近小龍蝦又上熱搜了!
有人說,我國小龍蝦養殖面積達到2000萬畝,但由于發展過于迅猛,對糧食安全、土壤質量和生態環境都產生了負面效應。甚至有聲音指出,小龍蝦要“失控”,影響水稻生產,造成糧食安全隱患。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為此,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了農業農村部漁業局,對于網絡上的傳言予以澄清,正本清源。
快來看看,真實情況到底如何↓↓↓
問題一:稻田養蝦會擠占基本農田、影響糧食安全嗎?
不會!稻蝦共作能穩定水稻生產,實現一水兩用、一地雙收。
6月12日,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聯圩鎮,當地農戶在展示剛從荷塘里捕撈上來的小龍蝦。(圖片來源:新華社)
首先,基本不減少水稻播種面積。
2017年,農業農村部制定發布稻漁綜合種養標準,明確溝坑占比不高于總面積的10%。
各地在實際開展稻漁綜合種養時,主要利用稻田已有的水渠和溝坑,有的還通過土地平整和集中開發將田埂變為農田,總體上實際溝坑占比控制在5%左右。
其次,單產相對穩定。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在湖北潛江市2005年至2015年連續監測表明,稻蝦共作模式比水稻單季種植模式稻谷畝產量提高了9.5%。
2000年至2019年,小龍蝦養殖產量在全國排名前三位的縣(市)湖北監利縣、洪湖市和潛江市的稻谷產量和水稻面積都實現了穩步增長。
看來,糧食安全隱患這個鍋,不能讓小龍蝦來背!
7月18日,在泗洪縣半城鎮工業園區小龍蝦產業化聯合體加工車間,工人將蒸煮后的小龍蝦擺放入盤。(圖片來源:新華社)
問題二:是否如報道所說,稻田養蝦會影響土壤質量和水質安全?
不會!大部分稻蝦共作模式能有效改善土壤結構。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看科研部門的權威調查研究結論。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江蘇省漁業技術推廣中心跟蹤研究發現,大部分稻蝦共作模式能有效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和養分含量。
此外,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2017年至2019年實驗結果表明,稻漁綜合種養可有效改善貧瘠土壤的肥力水平。
當然,也有人擔心稻田長期處于淹水狀態、土壤還原性物質累積等問題。
對此,農業農村部審定通過《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范稻蝦》標準,明確要求稻蝦共作要采取曬田和“繁養分離”種養方式。通過適時曬田和“繁養分離”,防止稻田長期處于淹水狀態,從而降低土壤中的還原性物質總量,避免由于土地“潛育化”而影響水稻根系生長發育。
問題三:稻田養小龍蝦到底是有害還是有益?
不僅無害,反而有益,一舉多得!
可以明確的是,包括稻蝦共作在內的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基本上不會減少水稻播種面積,還有利于穩定糧食產量、改善稻田土質,有利于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一是促進農民增收。根據農業農村部調查,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可實現畝均增效1500元以上,預計2020年可帶動農民增收超過650億元。
二是促進產業扶貧。安徽全省稻漁綜合種養帶動貧困戶3.1萬戶,戶均增收3500元。云南省在哈尼梯田開展“稻漁鴨”綜合種養示范,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6000人,人均增收1200元。
在連云港市海頭鎮,網絡主播聘用的工作人員將小龍蝦尾打包。(圖片來源:新華社)
2020年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稻米品牌超過300個,水產品品牌超過200個。
看來,稻田養小龍蝦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問題四:當前,小龍蝦真的要“失控”了嗎?我國養殖情況如何?
2019年稻蝦共作面積達1586萬畝!
截至2019年底,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總面積達到3500多萬畝,稻米產量達到1750萬噸,水產品產量接近300萬噸,帶動農民增收達到600億元。
稻蝦共作是稻漁綜合種養中規模最大的一種種養模式,2019年面積達到1586萬畝,占總面積的45.15%;小龍蝦產量達到177.25萬噸,占稻漁綜合種養水產品總產量的60.46%。
7月3日在上海豫園小吃城內拍攝的小龍蝦菜肴。(圖片來源:新華社)
其中,湖北、安徽、江蘇、湖南和江西5省是稻漁綜合種養和稻蝦共作主要產區,分別占全國總面積的50%和70%以上。
……
看了上面的官方回應,小編終于松了口氣。
看來,養殖小龍蝦可謂好處多多,不但會讓農民兄弟增收,也會讓吃貨們更有口福。啥也別說了,想吃小龍蝦的網友,走起!
話又說回來,今年以來聯合國已經多次發出預警,呼吁各國應對糧食危機。手里有糧,心中不慌。雖然我國糧食連續豐收,但對于糧食安全問題,咱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時刻緊繃這根弦。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