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鄉村振興、群眾增收,產業興旺是重點。近年來,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通過發展稻蝦連作種養模式,大力推進高效生態農業建設,逐漸實現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的轉變,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稻蝦種養,已成為該縣助力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眼下水稻即將進入抽穗期,望江縣大治圩15000畝稻田一片蔥綠,水稻長勢正旺。 2017年在縣農業農村局漁技站的指導下,這里近八成的種植戶開始嘗試稻蝦連作。沿著田間小道,記者隨種糧大戶史之映來到他的200畝基地,圍著田邊的是條寬1.5米、深約2米的“U”字型河溝。
“今年的成蝦捕撈已經結束了,剩下的種蝦,都在這個河溝里”。史之映告訴記者,今年龍蝦前期受疫情影響,價格不好,但后期回暖,加上龍蝦產量高,他依然賺了個盆滿缽滿。在他看來,稻蝦連作,不僅產出的小龍蝦個體大肉質緊,同時直接改善稻米品質,節約成本。史之映說,蝦子吃掉了稻飛虱等害蟲的蟲卵,排泄物就是現成的肥料,我們稻田養蝦每畝能省30%的肥料,農藥也能省一點。
稻田里如何養蝦?史之映介紹,每年十月稻子收割完后,稻田開始上水育蝦苗,來年四月底開始陸續捕撈,六月中旬捕撈結束,又開始插秧種田,往復循環。從過去單純種水稻,變成‘一蝦一稻一苗’種養,模式一變,效益翻倍。
史之映表示,我以前種一季稻子,產量是1500斤左右,純利潤大概在500元。我現在育一季蝦苗育一季成蝦,種一季稻子,純利潤大概達到了2500左右(每畝)。我現在種一季稻子相當于以前種5年稻子,效益翻了5倍。
同時受益的還有洪湖村的貧困戶吳兆九,他在這里幫忙打理稻田的日常雜務,每月都有固定的收入,去年已經順利脫貧。已脫貧的吳兆九說,我現在在這里150-160元一天,一年大概在4萬塊錢左右。學到技術后,我也準備自己流轉土地搞稻田養蝦。
2020年望江縣稻田綜合種養面積達到9.5萬畝,全縣十個鄉鎮均有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基地,僅龍蝦今年總產量就達8900噸,產值2.1億元。
望江縣農業農村局漁技站站長曹學志介紹,稻田養蝦給排水必須便利,否則遇到干旱或者暴雨就會造成重大損失。望江縣水稻田面積57萬畝,其中30萬畝冬閑及低洼稻田適宜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縣農業農村局按照稻漁綜合種養百千萬工程實施方案的總體要求,科學編制稻漁綜合種養發展規劃。優先選擇中低產田、低洼田塊、冬閑田等建設稻漁綜合種養基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區域布局,整體成片推進,形成規模效應。同時推動大米加工龍頭企業和種植大戶對接,聯合生產稻蝦米。這樣既解決了種植戶缺乏品牌和加工銷售能力,無法挖掘稻蝦米價值的問題,又解決了特色產品加工的規模問題,有了穩定可靠的稻谷供應,企業也能放心打品牌、擴銷量。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