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池塘多營養層次生態養殖模式現場驗收。(資料照片)
□半島全媒體記者 毛梓權 張婧
不需開海,蟹壯蝦肥。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從高空俯視,一個個海水養殖池塘像巧克力又像棋盤縱橫排列。不遠處,傅疃河靜靜流入黃海。這里是日照東港區成家廒頭村,曾經的廒頭鹽場。這片一度荒涼靜寂的鹽池,變成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的一個科研生產試驗基地,被賦予了蓬勃生機。這些基地“生長”的多項成果,可助力破解傳統蝦蟹養殖效率低、病害多發等瓶頸,被農業農村部遴選為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還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有望改變中國海水養殖的版圖。
打破中國海水養殖瓶頸
傳統的蝦蟹養殖是以開放水系統、單品種、粗放式管理模式為主,缺乏環境適應能力強的養殖品種、養殖生產效率低、尾水排放超標和病害傳播等問題已成為制約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水產養殖戶開始從單一品種的海水養殖逐步向多元化立體養殖轉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李健說,實現多物種多營養層次化養殖是具有戰略性的新興產業,將使得我國的海水養殖業實現“高效、優質、生態、健康、安全”。
“混合養殖自古就有,并不是我們的首創,但卻是我們的革新。”李健說,黃海水產研究所的這項成果共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3件,出版專著3部,發表論文331篇,制定國家標準3項、行業標準3項、地方標準5項。項目實施期間累計示范推廣池塘養殖面積30余萬畝,實現新增銷售額19.7億元,新增利潤6.9億元;工廠化養殖面積30余萬平方米,實現新增銷售額9300余萬元,新增利潤4200余萬元。
2020年7月2日,2019年度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在濟南隆重召開,李健研究員團隊領銜完成的“蝦蟹多營養層次綠色養殖關鍵技術與示范”成果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表明山東省在推動海洋漁業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
混養有嚴格的操作規程
常志強副研究員是李健研究員團隊的一名干將。他們團隊在日照有2500畝的“產業”,常志強團隊和日照開航水產有限公司從2009開始立項,2010年開始多營養層次綠色養殖的試點合作,十年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8月27日,記者跟隨黃海水產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來到了位于日照市的開航水產有限公司。這片一望無際的池塘,傾注了常志強十多年的心血。這里養殖的是我國第一個水產抗逆新品種——中國對蝦“黃海3號”。是由李健研究員團隊成員何玉英研究員培育的耐氨氮能力強的中國對蝦。現在和三疣梭子蟹及兩種貝類在此混合養殖。
常志強副研究員介紹說,“日照的水鹽度低,水質肥,很適合中國對蝦,雖然現在看日本對蝦經濟效益更好,但是也不能盲目放養。混養并不是簡單地把蝦和蟹放到一個池子里,我們會根據不同地區的水質來確定混合養殖的生物種類,并且每種都有嚴格的養殖操作規程。”據了解,一般是3月下旬到4月上旬投放貝類種苗,4月下旬放蝦苗,5月上中旬投放蟹苗。
混合養殖收入至少翻番
開展混合養殖從經濟效益上來講,養殖戶的收入至少翻一番。而收獲時中國對蝦的規格可以達到8~10頭/斤,三疣梭子蟹每只在6兩左右,花蛤達到50~60粒/斤,蝦和蟹畝產能達到100~120斤。中國對蝦和雄蟹一般中秋節前上市。雌蟹從每年11月份開始收獲,可以持續到元旦前。
蟹和蝦混養在一起,池塘中的螃蟹會將一些帶病的蝦或者死蝦捕食,這能有效地預防病患的發生,防止池塘中的蝦大規模患病死亡導致的絕收。從生態效益上來講,養殖池里養貝,可以很好地凈化水質。蝦蟹產生的糞便在水中形成富營養化,藻類會大量生長,而貝類以藻類為食物,使養殖尾水達到排放標準,甚至可以比進水的標準還要好,實現了經濟和環境的雙贏。從經濟效益來說,養殖戶投入的餌料是一樣的,但是增加了兩種其它水產品,每年的收入很輕松就能翻倍。
雖然前期主要推廣的是螃蟹和蝦的混合養殖模式,但是黃海水產研究所的研究并沒止步于此,蝦、蟹、貝、參、魚、藻都是綜合養殖的實驗項目。目前位于青島瑯琊鎮的螃蟹與海參混合試點也取得了成功。后期主要做的工作是推廣蝦蟹貝的混合養殖,甚至加一些魚,池塘中加入貝類對改善水質有很大的作用,從兩個物種的混合養殖到三個四個甚至五個。現在黃海所擁有的這項技術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成為聯合國的一個主推技術。
■幕后 一年五六個月泡養殖場 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
早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的專家就對混合養殖模式進行過嘗試,由于當時沒有蝦病害,養殖產量也高,這門技術并沒有被迫切需要。此后,隨著養殖環境的變化,研發養殖生態環境調控關鍵技術,創建營養物質高效利用蝦蟹綠色養殖模式是實現“良種良法配套、生產生態協調”關鍵所在,也是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
經過十余年的不停嘗試,以及花大量時間去驗證不同的苗種、不同密度的投放時間以及放苗的規格。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海水池塘生態養殖創新團隊終于在2014年和2015年,對技術進行了大規模推廣。目前,這門技術在山東、河北、遼寧等北方地區應用已較為普遍。
2000年就有小規模的試驗,老百姓也都知道,嘗試過,但是合理的密度,什么時候放都不知道。隨著優良品種的推廣開來,三疣梭子蟹在山東的覆蓋率已達90%。因此針對目前的蝦蟹混養主推的是日本對蝦+三疣梭子蟹。
團隊在山東省的日照、濰坊昌邑、青島的原膠南、河北省的曹妃甸、唐山等地都建立了試驗點,研究員們每年的駐點時間都在2~5個月不等,作為每年駐點時間最長的副研究員任憲云每年在養殖場呆的時間長達五六個月,最長的一次連續兩個月不能回家。期間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全天候盯著。任憲云介紹說,“這項養殖技術關鍵是前期的選種育種,收集大量的物種資源避免種族的衰退,選育一個真正適合養殖的品種。養殖模式則是團隊根據當地具體的水質,河底泥沙狀況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研究出最優方案。”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