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午,浙江臺州三門縣花橋鎮連下村柵下片的灘涂上,馬達聲“噠噠噠”,村民陳孟君開著鐵板船來回“打”泥漿,為兩個月后野生蟶苗著床做準備。
圖為村民開著鐵板船在灘涂上作業
連下村是當地遠近聞名的野生蟶苗培育專業村,其中柵下片1800多畝寬厚溫潤的海涂是東海蟶子天然的產床。
每年霜降節氣前后,浦壩港的海水會源源不斷地把野生蟶苗“免費”送上這片灘涂。
“野生蟶苗品質好,存活率高。年年來村里收購的商販很多,近的有溫嶺、玉環、寧海、象山等周邊縣(市、區),遠的有山東、江蘇、遼寧等省份來的。”說起村里的蟶苗,連下村黨支部書記陳孟火贊不絕口。
而村民需要做的是,每年農歷7月初至霜降前一周,把鐵板船從家里拖到灘涂邊上,天天守著適宜的潮位下水“打”泥漿,鋪平灘涂,讓蟶苗更多更好地“安家落戶”。最壯觀時,80多條鐵板船同在一片灘涂上作業。
俞紅衛 攝
依靠著大海的“饋贈”,連下村柵下片的村民端上“金飯碗”,70%左右的村民從事野生蟶苗的養殖銷售,人均年收入達4-5萬元。
家門口產業興起后,外出謀生的村民也回來了,村民陳仲新就是其中之一。“以前,我主要是在江蘇種西瓜,出門在外非常不容易,所以,2010年,我就回來做蟶苗養殖,在兩個地方包了灘涂,一年收入很不錯。”
能捧上“金飯碗”離不開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優勢,而吃上“致富飯”,更少不了村民的勤勞。
“要是能吃苦,承包養殖塘多一些,一戶人家年收入三四十萬、五六十萬的都有;如果村外還有承包養殖塘,收入八九十萬也是有的。”陳孟火介紹,憑借著蟶苗規模化養殖,柵下片早早實現了脫貧致富,成為全面小康示范村。家家戶戶新房子、小汽車;村里的公共基礎設施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鄭海港 攝
別看現在產業風生水起,實際上村里的蟶苗培育歷史也就20多年。
陳孟火介紹,20多年前,柵下片以種植為主,年人均收入僅2000元左右,僅有少數村民從周邊沿海縣(市)學了技術自發在灘涂上養殖蟶苗。1999年,村里在花橋鎮政府的支持下,改變灘涂管理機制,實行“統一規劃,集體管理,規模生產,分戶經營”。
自此,養殖野生蟶苗致富的路徑逐漸打開。
為感恩大海的“饋贈”,村民們與海涂、野生蟶苗形成了良好的共生關系。“有好的水質,蟶苗才會年年都來。”陳孟火介紹,為了保護好灘涂水質,多年來,村里多次對生豬養殖、挖山采石等易污染的生產經營活動說“不”。
去年,在三門縣推動當地小海鮮種質資源保護的背景下,也受其他地區野生蟶苗基地因環境污染而衰退的觸動,連下村村兩委未雨綢繆,主動向相關部門提出愿意提供50畝核心區塊灘涂作為蟲益蟶種苗保護區,不再進行人工生產,以便更好地守護大家共同的“聚寶盆”。
俞紅衛攝
“目前,三門(柵下)蟲益蟶種質研究項目正在招投標。我們將與相關科研機構合作,共同對三門自然繁育的蟲益蟶親本和苗種進行研究和保護。”三門縣農業農村局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陳麗芝介紹。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