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以來,冷空氣頻繁打卡,北方多地已經提前出現降雪,而華南多地也比往年提早半個月甚至20天入秋。關于“冷冬”的說法近期在網絡上廣為流傳:“今冬將現60年來最寒冷冬天、最嚴重降雪。”、“2008年以來的最冷一年。”、 “這一切都與拉尼娜有關。”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據國家氣候中心氣象專家指出,在全球變暖的氣候背景下,影響我國冬季氣候的因素更加復雜,今年冬天會偏冷還是偏暖,需要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綜合研判,目前暫時無法給出結論。
但在水產養殖業中,“看天吃飯”至今仍是不可打破的規則,如果今年冬天確實出現如同2008年又或者2016年那般的超級寒潮,那么養殖戶應該如何規避風險甚至從中獲利呢?業內介紹,在2016年年初的一輪“超級寒潮”中,各類養殖水產品如對蝦、羅非魚、金鯧魚、石斑魚等都嚴重受災,室外大部區域死亡率在20-30%,嚴重的甚至達到半數以上。而在寒潮過后,隨之而來的持續低溫陰雨天氣還給養殖戶帶來后續的嚴峻考驗,在之前寒潮中幸存的魚蝦也因為病害問題大量死亡或提早上市,可以說損失達八至九成。
但每次天氣災害影響較嚴重對養殖類水產品帶來的,不僅僅是大幅提高的死亡率,還有一段持續高漲的行情。數據顯示,以30頭規格的南美白對蝦為例,2016年初的“超級寒潮”期間,珠三角一帶的塘頭價達60元/斤,粵西一帶48-50元/斤,廣西一帶55-56元/斤,比今年同期的價格翻倍不止;而羅非魚在那年的寒潮災害中,也基本是受災最慘重的魚類品種,寒災過后,華南各產區按受災程度的不同,1.2斤規格以上的羅非魚塘頭價直線上升,普遍在5元/斤以上,廣西個別產區甚至高達5.5-5.6元/斤。
業內表示,假設今年真的會遇上“60年一遇的冷凍”,那么如何提高成活率就成為擺在養殖戶面前的首要問題。如果魚蝦能夠在寒潮前就已經清塘完畢,那么養殖戶普遍不會出現損失,但獲利不會十分豐厚。而希望能挺過寒潮的沖擊,以博取2-3月份期間的高價位,只能從根本上加強各種防寒措施,別無捷徑。建議進行越冬養殖的對蝦及羅非魚養殖戶:
一,有資金實力的養殖戶,應抓緊搭蓋冬棚,日平均氣溫降至18℃左右時就應該開始考慮保溫,越冬魚苗也必須加強保暖措施。如果保溫條件較好的,可以考慮加大養殖密度,以提高產量,足夠應對節日期間或貨源青黃不接階段的市場需求。
二,每天早、中、晚巡塘,監測水溫、水質,防止缺氧。要視水溫水質情況采用沖注地下水、施用增氧劑、水質改良劑等方法以保持水質清新和溶氧充足。盡量少開動增氧機,以減少池塘水上下交流,從而減慢池塘底部水溫下降速度,達到防寒目的。寒流過后,氣溫回升時,應適當打開越冬棚面薄膜,排走棚內有害氣體(如二氧化碳、氨氣,硫化氫等),有利于棚內空氣對流,提高水體溶氧。
三,盡量減少藥物的使用,避免應激反應,可使用一些微生態制劑調節水質。若需過塘,操作要細致,防止損傷魚體,并做好消毒工作;如若起捕上市最好進行一次性清塘;露天池塘晚上不能用太陽燈加溫,因燈光會引誘魚蝦到池塘表層低溫區而凍傷、凍死。
四,已出現凍傷或凍死魚蝦的池塘,應及時將死魚死蝦撈走,并作無害化處理,以免污染水體。但還有成魚成蝦的池塘不應立即施放消毒藥,以防魚蝦產生應激反應而加速死亡。
五,水溫回初升期,不要急于投喂飼料,避免塘底魚蝦因上浮攝食導致凍傷患病。待水溫回升穩定后,適當換水,并做好水體消毒與水質調控。水體消毒最好選用刺激性小的碘制劑;并視水質情況可適當使用底質改良劑。同時投喂添加維生素C和魚油的人工配合飼料。
六,如果在寒潮過出現長時間的陰雨寡照天氣,一定要注意幫助塘中的對蝦換殼。養殖戶可選擇給對蝦補鈣,也可以一畝塘用80-100斤的鹽,均對促進蝦硬殼有一定幫助。但同時要注意底層增氧,增氧機要適當地開,建議還是用增氧劑較好。
另外,對于金鯧魚等其它海水養殖品種,由于不耐低溫,一般兩廣一帶的養殖戶普遍會在寒潮天氣出現前就已經完全清空成魚,甚至5-6兩規格的都已經賣完,在養殖方面養殖戶無需花費太多精力。受疫情影響,今年的情況特殊,不少出海捕撈的漁民也兼職做起電商銷售,網絡海鮮配送生意的發展趨勢仍較好,甚至不少海鮮市場的攤販也進入該行業。因此業內也建議沿海一帶的海水魚養殖戶可以效仿海鮮配送,入冬前就將部分成魚進行冷凍,在春節前后活魚供應青黃不接、凍魚價格直線上升的一段時間內出手,也可以在養殖空白期獲取較好的經濟效益。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獨家報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