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秋冬季,愛吃魚蝦的市民會發現,隨著淡水魚大量捕撈入市,過去在鄉間才能吃到的“小魚小蝦”,開始更多地出現在農貿市場里,受到市民熱捧。
水產專家介紹,隨著湖北省的水產養殖環境越來越生態化,河塘中的野生小雜魚的種類和數量都變得更多。武漢市也將加快這類“土著經濟魚類”的規模化養殖,讓更多“河小鮮”進入尋常百姓家。
塘間小雜魚種類變多
昨天一早,記者在漢陽王家灣附近的農貿市場發現,這里正在售賣的小雜魚雖然量不多,但種類卻比以前豐富了不少。其中,小黃骨25元一公斤,小花斑、小刁子、小鯽魚、小麻頭均價30元一公斤,小河蝦50元到60元一公斤,吸引不少市民前來購買。
“這些小雜魚都是從黃陂河口、姚集等地收購來的,都是當地河湖里撈來的,積攢兩三天還不足百來斤,價格不算高。”攤主王師傅說,這樣的“生態土著河鮮”出水以后生命期很短,必須馬上賣出:“出攤一小時不到就賣得差不多了,想吃的還要趕早。”
隨后,記者又來到白沙洲大道旁的農貿市場,也發現了各類小雜魚。正在賣魚的董師傅說,現在這類“河小鮮”有小花斑、小黃骨、小刁子、小鯽魚、小麻頭等多個品種,再加上小米蝦,成為秋冬季市民餐桌上下酒的美味。
把小魚和小蝦各買了一斤的陳爹爹說,以前只能在酒樓餐廳里才能吃到小雜魚,平時很難買到。現在不僅種類變多了,也成了菜市場里的搶手貨。
武漢將規模養殖河小鮮
秋冬季里的“河小鮮”從何而來?武漢現代農業教育中心專家分析,這種魚多為武漢地區野生,但由于長江流域十年禁捕,這些魚主要來自野塘野河。
水產批發商高先生也告訴記者,相對于養殖淡水魚,自然生長的“河小鮮”在市場上始終供小于求,平時都是直接供給酒店,只有在秋冬季集中出水增加上市量之后,菜市場的商販才能夠買到。
不過,專家介紹,這類“河小鮮”的天然適應性強,自然繁殖率很高,抗病性強,一年可生產兩到三季,產量較高,技術含量較低,一般養殖戶都可以養殖。“這類魚蝦個頭小巧,但刺軟、肉質細膩、味道不失鮮美,一旦進行規模養殖,將成為本地水產業的又一大特色。”
武漢市農業農村局水產科技推廣中心專家坦言,一直以來,為保證市場需求,水產養殖戶多半以養殖“四大家魚”為主,力推名特優魚養殖,像這種本土小雜魚很少有人去嘗試養殖。不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市場需求量加大,水產品加工技術逐步成熟,武漢正著手探索本土魚的繁殖和規模養殖,以彌補市場空白。
從明天開始到11月27日,在武漢現代農業教育中心就將舉辦全市水產健康養殖知識更新培訓班,內容涉及蝦蟹養殖、長江土著經濟魚類研發與推廣、設施漁業發展等。
“河小鮮的人工培育養殖技術應該很快能夠試養成功。”專家認為,武漢市民在不久的將來一定能夠吃到既便宜又鮮美的武漢本土“河小鮮”。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