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新華網:1月2日電(記者梁思奇)與北部灣其他一些海產品產量日見稀少不同,一種名為沙蟲的海鮮多年來一直源源不斷供應市場,其"謎底"是養殖戶大量從境外購買種苗投養。一些生態專家認為,自發引進外來物種在當地直接養殖,潛藏著生態災害。
沙蟲,學名方格星蟲,是一種非常美味的海鮮品種,生長在沿海灘涂。因為對生長環境的質量十分敏感,一旦污染則不能成活,因而有"環境標志生物"之稱。在盛產沙蟲的北部灣的北海、湛江等地,每天都能見到成群結隊的婦女在退潮后的灘涂采挖沙蟲的場景。
令人困惑的是,盡管長年累月的采挖,當地的沙蟲卻保持著相對穩定的產量。在北海市合浦縣沙田鎮,每天都有上千名婦女在灘涂上采挖沙蟲的蔚為大觀的盛景。一名婦女告訴記者,他們是在"自己家的沙灘"挖沙蟲,每年四五月從越南沿海買苗回來在圈起的灘涂投養,一般六七個月即可收成,時下正是采挖季節,每天多的可以挖到10多公斤。
在一家珍珠養殖公司擔任技術總監的劉鍵博士說,沙蟲的遷徙性很弱,一般苗投在哪里就會在哪里生長。當地過去離堤岸不遠的地方就有沙蟲,現在原生的沙蟲已經非常稀少,基本都是外來苗種養殖,外來沙蟲品種極有可能替代本地品種。
廣西濱海濕地研究中心閻冰博士說,大量外來苗種繁殖后占據了原來物種的生態位置,原有物種因競爭不力遭到淘汰,因此各國對引進外來物種都很謹慎。
他舉例說,美國對產自北部灣的"近江蠔蠣"品種的質量非常欣賞,從10年前就進行引進研究,但沒有直接投放養殖,而是用來培育不能繁殖的品種,目的就是擔心直接投養無法控制其繁殖可能對原有品種造成的影響。
閻冰說,目前沿海各地養殖戶直接引進種苗在灘涂或海域投養的情況較多,政府應加強管理和引導,避免可能出現的對生物多樣性的沖擊。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