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省級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創建工作不久前驗收通過,余姚成為寧波首個、全省首批“省級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而在密密麻麻的驗收指標中,養殖尾水直排是“新晉”的一票否決項。
水產養殖產生大量尾水,尾水直排容易造成污染,尾水治理是養殖業綠色發展繞不開的功課。
在寧波這個水產養殖大市,水產養殖面積達到4.21萬公頃,養殖尾水量大面廣。而與集中在海洋沿岸的海水養殖不同,寧波0.93萬公頃的淡水養殖塘深入村莊腹地,連著河湖水系,系著村舍民居,尾水直接影響老百姓的生活環境。但是,淡水養殖又是不少村民的致富路,規模小、分布廣,尾水治理難度更大,這是全省各地普遍遇到的難題。
去年起,寧波在淡水養殖塘相對集中的余姚破題全域治尾水,全力探索星羅棋布、類型紛雜的淡水養殖塘如何實現尾水治理全覆蓋,推動淡水養殖綠色發展。經過摸索他們創新出一套“跑道”治理法,僅余姚就已完成1.48萬畝的養殖尾水“零排放”。
“跑”上一圈
尾水凈化成清水
冬意漸濃,余姚市陽明街道姚駕橋村的杰鑫淡水養殖場有一口魚塘已清完塘,開始撒上石灰消毒。每隔三五年,這幾口養著青魚、草魚等近10種淡水魚的養殖塘,都要把水放干,清塘抓魚,這清排出來的就是養殖尾水。“與往年不同,今年,我們這里清塘的尾水已全部裝進新挖的尾水處理池里。”養殖場負責人魏金孟邊說,邊指了指養殖塘東北側一塊蓄滿水的人工池。
魏金孟的養殖場,離杭州灣南岸只有12公里,以前,魚塘的養殖尾水跟周邊的魚塘蝦塘一樣,都是直接排入附近河道匯入東海的。直到去年底,余姚專門成立漁業健康養殖尾水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余姚市水產養殖尾水治理實施方案》,推開全域養殖尾水治理工程,他的120畝養殖場建起了尾水處理池。
新建的尾水處理池目測有七八畝左右,分割成3個區塊,依次立著沉淀池、曝氣池、凈化池的牌子,每個區塊之間都隔著一道磚塊石子砌的、內填充陶料的過濾壩。尾水直接從養殖塘抽到沉淀池,沉淀淤泥等雜物后再經過濾壩流向曝氣池增氧,最后流到凈化池,依靠種植的生物浮島等,完成水質生態凈化。
“這就像一條‘跑道’,給了尾水空間和時間去自我凈化,‘跑’上一圈出來就變成透亮的清水了。”魏金孟口中的“跑道式”凈化,正是余姚淡水養殖尾水處理的核心模式。
跟全省各地一樣,淡水養殖塘是幾畝田的“小本生意”。在余姚,面積超過30畝的養殖塘只有112家,更多的是千家萬戶種養結合的小塘,因而要撬動老百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實現全域治理“一個不落”,必須考量的是經濟實用。“所以,我們在制訂方案時,跟很多地方的高科技治水不同,采用的是更簡便的以池治水,因地制宜,并且針對全市所有養殖主體,逐一走訪排查,挨個給出行之有效的尾水治理意見。”余姚市農業農村局養殖業發展和管理科科長李岳潮說道。
魏金孟算過一筆經濟賬,他剛建的這個7.5畝的人工池總共花了13萬元,政府配套鼓勵建池,以每畝1000元的建設標準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并按建設標準的80%給予財政補貼,每畝補貼最高達到800元,這意味著,他自己只花了幾萬元。
掌管養殖場多年,魏金孟很清楚這一帶養殖尾水的體量。雖說,他的養殖塘因為超低密度養殖,1畝魚塘尾水產量不到1000斤,只有一般養殖戶的十分之一,水體相對來說還干凈,但畢竟是120畝的水塘水量,若要保證尾水百分之百達標,綠色無公害,他也是心虛的。“現在好了,凈化后的尾水指標比河水還要好!等開春,這些水就會抽回到養殖塘里重新利用,真正做到了‘零排放’。”魏金孟說。
“借道”治水 為少數散戶找出路
河姆渡鎮小涇浦村村民錢亮的12畝甲魚養殖塘本是茭白田,周邊成片的5畝、10畝的茭白田,也全都像他一樣套養了甲魚。
農田套養水產,是全省淡水養殖產業搞了十幾年的生態模式,各地大量的淡水養殖場都是5畝到15畝這樣的中小規模,僅余姚河姆渡鎮甲魚養殖就有160多家,總面積近2000畝,其中15畝以上的養殖戶只有9家。這些“散戶”塘挨著塘、田連著田,給淡水養殖綠色發展帶來大難題:一方面遍地散戶,尾水的“跑冒滴漏”變得防不勝防;另一方面,若每戶建處理池,養殖塘面積甚至都沒有人工池大,資源浪費不說,也沒有更多空間可以容納。
河姆渡鎮農辦水產養殖技術指導員胡俊峰就不止一次勘察錢亮的12畝甲魚養殖塘,平時水只有10公分的深度,尾水并不會排出去,只有到了汛期,雨量過多,才有少量排放的需求,而以前,這部分“少量的尾水”正是養殖尾水直排中最難監管的一部分。
余姚破題的關鍵就在于因地轉換,為這些“少數”找出路。去年以來,余姚對“散戶”們進行了量身改造,每一個養殖塘規劃利用周邊區域,形成自然的三級處理池,堵牢“散戶”養殖尾水的跑漏通道。
錢亮借用到了周邊的一塊藕田和連通其間的田渠,經簡單的改造、打通,尾水在其間跑動,自然沉淀,田渠里的天然水草、植物則幫助水體凈化。
“尾水有了出路,再也不用偷排水,不過,沒想到,養殖壓力一下子變大了,每一步都得嚴格按生態標準來!”錢亮歷數著這些“多”出來的規范:每畝塘甲魚放養不得超過100只,不能濫用藥,不要喂食冰鮮飼料,以免沉積腐爛影響水質……他說,如果不按標準來,養殖塘水質檢測達不到標準,他們的尾水就不能借道。
而對于錢亮來說,最在意的是,不能借道導致尾水直排所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比如,河姆渡鎮打造了名氣響當當的甲魚銷售商標“河姆渡”,原則上養殖戶們共享使用,但養殖尾水直排是這使用權的“一票否決項”。“沒有這個商標加持,按普通甲魚賣,價格很難賣起來。”錢亮說。
今年,余姚還引入“區塊鏈”技術,不僅將養殖塘聯網,為了控制密度保持水質,塘里的甲魚等水產還配上了二維碼,比如一畝甲魚塘只按標準配100只碼,超密度養殖產品就不能得到認可。
“雖然平時我們一直在提生態養殖方法,培訓會、學習會開了無數次,但仍有養殖戶做不到位,或者懶得做到位,關鍵在于沒有牽動養殖戶最根本的利益。”胡俊峰深有感觸。牽一發而動全身,這正是余姚養殖尾水治理的精妙之處,它讓治水成為一種淡水養殖產業綠色轉型的強勁推手。
一招借道治尾水為突破點,余姚催動養殖業綠意更濃,數據顯示,今年,余姚各級養殖水產品抽檢合格率達98%以上。
打“清水牌”
提升產業競爭力
在余姚“軍列甲魚養殖場”,沿著蜿蜒的木質廊橋一直走,不遠處一大塊池塘綠植浮島蔥翠,水中魚光粼粼,惹人垂釣,另一邊,增氧機制造出噴泉,瓦礫組成的壩體有著自然的美感。而“貢獻”這派田園風光的正是養殖場的尾水處理池,現在,它是整個養殖場最吸睛的地方。
“我這尾水處理池可是一刻都沒閑著,平時就蓄水當水中花園,要排養殖尾水時,直接上崗,一點也不浪費。”養殖塘主趙軍列興奮地說道,這一池多用,解了他心頭的隱憂。
水產養殖業中,大部分低密度的養殖雖然尾水量大,但出尾水頻率其實并不高,像白對蝦養殖,蝦殼會蛻留在水中,需年年大換水,已經算是尾水的高產出戶了。換言之,很多處理池1年只用上一兩回,所以趙軍列心疼的是,這些處理池平時白白空閑著。養了10多年甲魚的他,想到建尾水處理池要拿出二三畝地,腦子里快速計算的是少養了300只甲魚,那就是幾萬元錢啊!“實在不行,建了之后,再把甲魚偷偷養回去。”這是建尾水處理池時趙軍列心里暗暗的盤算。
趙軍列的私心道出的恰是各地尾水治理普遍遇到的問題。全省養殖尾水治理有用高科技設施的,也有土方土法實踐,各顯神通,最怕遭遇的就是設施建而不用的“形象工程”。“缺少長效機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紅利的牽引。任何設施的投入,都要講求效益最大化,才能從根本上撬動。”余姚市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如何讓尾水治理釋放出綠色經濟的后勁,是余姚積極破題的方向。
余姚引導養殖戶在處理設施上做“文章”,謀求額外效益,這亮出了余姚全域長效治理養殖尾水、推動養殖業綠色發展的又一招。
趙軍列拿到余姚農業部門為他私人定制的綠色方案,遠超出了他的預期:“他們建議我,處理池做得美些 ,可以發展成觀光園!”今年趙軍列想把養殖面積擴大到40畝,但簡單的養殖規模擴大帶來的是巨大的銷售壓力,現在做成農旅結合,一下子就打開了他的升級思路。找到新方向的他,一口氣投入了近百萬元,打造甲魚觀光園,游客可以全方位體驗甲魚養殖過程,共走“一顆甲魚蛋”的成長之路……
這張“清水牌”一亮,趙軍列收獲了強有力的競爭力,農村產業普遍雷同,誰手握綠色“王牌”,也便贏得了市場。“軍列甲魚養殖場”的甲魚體驗之旅,吸引了游客,而看到綠水悠悠的甲魚生活環境,游客們搶著帶走養殖塘里的產出,趙軍列喜滋滋地看著他養了兩年的甲魚賣到120元一斤,3年的甲魚賣150元一斤,遠比市場上的甲魚價格高出四五倍!
綠色效益,正蓬勃迸發。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