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青鳙仔,枉來平昌縣。”在平昌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作為全國地理標志產品,江口青鳙除了成為招待賓客的美味佳肴,也成為當地群眾致富增收的“發力點”。
2017年以來,涵水鎮——平昌的“南大門”,以鄉村振興為契機,圍繞江口青鳙這一品牌,著力引進優質企業,建成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在打造涵水鎮幸福美麗漁村的過程中,產業不斷壯大,以產業促振興的路子越走越寬。
引進業主 江口青鳙品牌有效益
進入冬季,位于涵水鎮幸福村的江口青鳙繁育場依然忙碌。工人們正將放空的水塘清淤、曬塘、翻耕,等待來年青鳙的繁殖;今年繁育的江口青鳙已經在養殖基地的水塘中靜靜生長。
幸福村的養殖繁育,興于2017年。當年,平昌縣道生漁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魏亨軍、王毅聯手返鄉創業,在這里開啟了江口青鳙養殖。兩年后,項目正式落地。
江口青鳙人工繁殖難、魚苗貴,養殖環境要求高、生長慢,一般需要3年至4年才能長到250克左右,規模養殖資金占用大、見效周期長等原因,一直鮮有人規模養殖,導致這一珍品有品牌、有市場,但稀缺產品。
“在平昌縣委、縣政府和涵水鎮黨委、政府的支持和推動下,2017年11月,我和伙伴魏亨軍在涵水鎮幸福村、慶豐村流轉發展藥材產業失敗的荒蕪地,組建平昌縣道生漁業有限公司。”道生漁業負責人王毅表示,一期規模有1200畝。在專業院所科學規劃下,公司高起點開始了一期繁育養殖基地建設。
通過一年多的攻關,專家團隊終于攻克掌握了江口青鳙人工繁殖技術。2019年4月,成功孵化出江口青鳙魚苗300萬尾,極大地降低了魚苗成本,為江口青鳙規模化養殖、實現量產創下了先決條件。
為進一步降低養殖成本、提升養殖效益,利于規模養殖帶動百姓增收致富,平昌縣道生漁業有限公司同四川農業大學、新希望集團聯手,根據江口青鳙的食性,科學配方,研制出江口青鳙專用魚飼料,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可促成江口青鳙每條每年可生長100克以上,縮短上市周期。
創新機制 江口青鳙產業惠及更多百姓
道生漁業有限公司按照“一條魚、一個品牌、一條產業鏈、一條致富路”的思路,開啟了江口青鳙孵化和精養基地建設。
經過3年拼搏,道生漁業江口青鳙養殖初具規模:依托慶豐水庫清潔水源,一期在幸福村、慶豐村流轉土地1200余畝,建成養殖水面800畝;二期1500畝土地已經流轉到位,正加足馬力開建1200畝養殖水面的基地建設。
“說起產業,多虧了村里引進業主養魚、養蝦,每年土地有租金,每個月還能在基地掙上1000多元。”村民樂遠中高興地說。
涵水鎮養殖青鳙,受益的不僅僅是樂遠中。
道生漁業公司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的運營模式,采用“大園區套小園區、大業主帶小農戶”的模式,采用統一魚苗、統一飼料、統一技術、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的“五統一”方式,從育種到銷售一體化生產經營,與農戶合作,公司提供魚苗、飼料及技術培訓指導,并包回收。截至目前,產業將覆蓋全村8個農業社550余戶,帶動貧困戶57戶210人脫貧致富。公司建立的青鳙養殖基地已經輻射到新華、江陽、同洲3個水產品交易場及43個鄉鎮水產品交易點,有效帶動當地千余名農戶參與青鳙養殖,月均收入提高3000元以上。
道生漁業在幸福村成功試點江口青鳙養殖,也極大地推動了涵水鎮圍繞水產養殖致富奔康的決心。
“接下來,鎮黨委、政府將積極支持道生漁業,在全鎮范圍內流轉土地,修筑30畝以上的標準池塘100處、3000畝。”涵水鎮鎮長李曉慶表示,項目建成投產后,可實現年孵化江口青鳙魚苗1500萬尾,成品魚年產量400萬斤,四大家魚年產量300萬斤,羅氏沼蝦年產量5萬斤,實現年產值3億元。
做強做響 美麗幸福漁村初見規模
走上了正軌,道生漁業也規劃了公司未來的發展。
“秉持‘一條魚、一個品牌、一條產業鏈、一條致富路’的發展理念,公司將在涵水鎮幸福村建設青鳙魚苗標準養殖場50畝和精養場300畝,打造江口青鳙種質資源基地。”王毅表示,將繼續在通巴兩河收集江口青鳙繁育親本,選育孵化青鳙優良魚種,力爭5年內達到年繁殖5000萬尾的能力,并逐年放生巴河、通河,增加河流漁業資源。
在幸福村、慶豐村,道生漁業用一期51口大小不一的水塘,率先建成“江口青鳙”現代產業孵化基地,達到省級現代工業產業園標準。緊挨著江口青鳙的養殖基地,業主龔永斌建立三盟農業合作社,流轉土地668畝專業養殖生態小龍蝦,年產值達200萬。
土地肥沃、水源充沛、交通便利,水產養殖面積突破3000畝……面對這樣的優勢條件,涵水鎮做起了“水”文章:打造幸福美麗漁村。
“涵水鎮黨政一班人立足幸福村江口青鳙養殖基地,組建專班,計劃投資5000萬元推進幸福美麗漁村建設。”涵水鎮黨委書記王文銀表示,目前,在水產基地核心區建(改)造農房37棟,拆除危舊房屋11戶,規范建設渠系2.3公里,改道硬化道路1.6公里,產旅融合發展初具形態。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