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一門技術不難,難的是已經失去了學技術、練本領、改變命運的信心。今天故事的主角就是“半路出家”的典型,靠著一個摘掉窮帽子的信念,從“菜鳥”干起,從1畝地干起,短短6年就成為遠近聞名的養蝦能手。
李明軍 旌陽區黃許鎮泰康村8組村民
我叫李明軍,旌陽區黃許鎮泰康村8組人。2014年,父親因病去世,留下不少債務,后來我也患上肝炎,還要照顧年邁的母親和上學的女兒,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就在這一年,我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要改變家里的面貌,就得好好干才行。我文化水平不高,但我知道必須得掌握一門技術。通過學習了解,我決心通過稻蝦共生的方式養殖龍蝦,既種稻又養蝦,一田兩用。說干就干,家里有3畝多承包耕地,我把1畝下濕田改為魚塘,干起了淡水龍蝦養殖。我起早貪黑,鉆研技術、精心喂養,一邊養一邊學,當年就增收3000多元,心里別提多高興了。
幾年下來,我逐漸掌握了水產養殖技術,但學習是永無止境的。2016年,我參加了村委會農民夜校舉辦的稻蝦養殖技術培訓班,又在幫扶單位和村委會組織下多次到外地參觀學習,大受鼓舞。我又把自家兩畝承包田改為蝦塘,開始發展稻蝦養殖,當年純收入達到5000多元。2017年,我通過貧困戶小額貸款3萬元,承包了本組村民閑置的5.5畝下濕田,今年又用產業扶貧基金發展了4畝田改建為蝦塘,稻蝦養殖面積發展到了11.5畝。
6年時間,李明軍完成了自我蛻變。
面積擴大了,但我發現自家養殖的小龍蝦畝產只有150多斤,而別人能達到兩三百斤。通過參加旌陽區水利、農業、科技部門組織的養殖學習以及考察,我發現人家采用的是“蝦稻共作”新技術,而我還在沿襲“蝦稻連作”模式。回去后,我也開始采用“蝦稻共作”,小龍蝦畝產量終于提高到了300斤左右。這樣下來,我算了一筆賬:小龍蝦年產量2875斤,銷售收入5.75萬元,畝產值5000元,純收入3.45萬元,畝平純收入3000元。
除了在養殖技術上下功夫,我還在節約開支上想辦法。為了降低成本,我自己配制養蝦飼料,種植水草喂養小龍蝦,僅此一項就能節約飼料開支近萬元。
除了自家脫貧致富,我還想幫助更多人。得知本組有村民將一些難于耕種的下濕田撂荒,我就以每畝650元的高價租了下來,簽了20年租賃合同。對那些也想養蝦的村民,我也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術,讓大伙兒都能靠雙手掙錢致富。
如今,我們泰康村已經掀起了養蝦熱潮,成立了兩個稻蝦養殖合作社,我也成立了稻蝦養殖家庭農場。合作社每年堅持開展技術培訓,由我擔任教師,重點講授稻蝦種養技術和經驗體會,還幫助其他專合社就近調配解決小龍蝦苗種,交流養殖技術。近年來,已經舉行示范培訓10多場次,受訓人員超過100人。
這就是我的脫貧故事,很簡單,也很普通。回首走過的道路,有艱辛、有汗水,但更多的是欣慰:只要肯努力,什么時候都不晚!今后,我有信心把日子過得更好,帶領更多鄉親共奔富路,共同創造更紅火的生活。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