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薄體肥、肉質鮮美的南美白對蝦一直深受食客喜歡。在蕭山現代農業開發區內,一畝畝蝦塘里架起了鋼絲網,再過一個多月,這些網上就會蓋起薄膜,形成密封大棚,通過“保溫”池塘來延長南美白對蝦的養殖周期。
這就是蕭山區南美白對蝦設施化大棚的養殖模式。在區農技推廣基金會的支持下,南美白對蝦的養殖技術不斷創新與發展,產品品質和經濟效益雙雙提升。
設施化大棚輪捕
蕭山農發水產有限公司設施養殖面積為276畝,有24個設施化鋼絲網大棚。每年3月,蝦苗放入大棚的池塘后,養殖60天左右,等南美白對蝦規格達到每公斤50—60只時,開展第一次輪捕;之后把捕撈到的小蝦苗放回池塘繼續養殖,等規格達到每公斤40只以內,逐步開始第二次輪捕。“最大規格的蝦每公斤有24只。”該公司負責人薛國賢介紹。
這就是農發水產實施的設施化大棚輪捕制度。作為蕭山區最早一批“吃螃蟹”——養殖南美白對蝦的企業,在2019年又試驗了這種新型養殖模式,并于去年3月實施。“南美白對蝦的價格取決于規格大小。”薛國賢解釋,“蝦和蛇差不多,每次蛻皮生長過程中都存在風險,如環境、氣候、同行殘殺等,所以養蝦的規格越大,風險就越大,價格也會隨之上漲。”
據了解,蕭山區的南美白對蝦養殖共經歷了三種模式。最初是一年一季的外塘養殖,即露天養殖,一般是5月初放蝦苗,8月20日左右一次性捕撈;2008年起,實施一年雙茬設施化大棚養殖,即一年放兩次蝦苗,捕撈兩次;如今又發展為輪捕模式。
“通過設施化大棚輪捕制度,每畝蝦塘可以增產60公斤,銷售價每公斤又能提高不少,每畝可增加收入3000元,實現品質與效益同步提高。”薛國賢表示,第一輪捕撈剩下的小蝦苗通過3個月養殖,可以從800斤小蝦變成3000斤大蝦,價格也能提高三分之一。
白對蝦與鱉、魚套養
杭州偉林農業的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共有設施養殖面積90畝。在這里,一畝塘里,除了南美白對蝦,還混養了約30只甲魚、30條鰱魚和包頭魚、10條草魚。其中,包頭魚在上層游,鰱魚、草魚在中層游,甲魚在下層游。
區農技推廣基金會的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南美白對蝦、鱉、魚套養模式。養殖南美白對蝦,水質是重要因素。在蝦塘中適當混養甲魚、鰱魚等,有利于調節水質——中上游的草魚、鰱魚、包頭魚通過游動來調節水質;下游的甲魚通過吃池塘中的體弱病蝦、蝦的排泄物和蝦飼料等來改善環境,同時還能控制“蝦病”的傳播與蔓延。“通過合理套養草魚等吃食性魚類,蝦的發病率控制在20%以內。” 偉林農業負責人王林煥介紹。
在改善水質、提升南美白對蝦品質的同時,套養模式也為企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跟之前單純養殖南美白對蝦相比,經濟效益起碼提升了30%以上。”王林煥笑著說。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