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許多有關生物過濾的文章,受益匪淺但又覺得太專業,有些詞語太繞,有些文章是從外文翻來的,有點chinglish,讀起來很澀。其實道理很簡單,我個人覺得,所謂生物過濾就是中國人養魚所說的老水的概念。老水是最適合養魚的水。那么,創造這種老水是需要手段的。從科學角度講老水是由于水中的硝化菌起作用。如何產生并保持水中的硝化菌,也就是生物系統建立和保持的過程,用中國養魚經來講就是,水經過晾曬,闖缸,過濾等由新水變為老水的過程和如何保持老水不變回清水甚至死水的過程。硝化菌需要氧,水的流動等,保持老水也是這個道理。自從有了生化過濾這種說法,硝化菌,活性碳,吸氨石......等和生化有關的東東便應運而生。這些辦法肯定是有用的,科學的。但硝化菌真的那末復雜嗎?
其實,有強有力的循環過濾系統及光照和必要的闖缸,缸里的水自然會變成老水。不必為了硝化菌而購置一大堆東東。中國人養魚歷史比洋人長,魚養得很好。再加上采納洋人的部分辦法和設備,就可把魚養得更好。也就是說不必太迷信洋的,土洋結合更好。而且不必花那末多錢。具體說有以下幾點:
一、注意觀察水在缸中的循環:看魚糞便是否能被抽水泵吸入。泵的入水和濾槽的出水口調到最佳位置,使糞便隨水流被泵吸入進入濾槽,(祥見我曾發的貼子“小竅門”)。為使泵更好發揮作用,買泵要比常規的稍大一點,也就是說:1.2米的缸,應用30瓦的泵,你就買36瓦的。缸里不留糞便是關鍵。另外,養彩的怕水太猛會沖到魚,可把出水口沖向缸壁,使水在缸內撞到缸壁,再返流到泵的入水口。
二、濾棉或海棉厚一點,作為菌床就足夠了,不必再花錢買菌種啦,菌床啦等等。比較起來,海棉更好一些,更經濟實用,濾棉洗幾次會破爛,要換新的,而海綿用的時間更長些。雖然每次洗,把贓物洗掉的同時會洗掉部分硝化菌,但都會留下足夠的硝化菌成為種子,泵的作用起到了,加上海棉既起過濾作用又起硝化菌床作用,再加上缸壁,缸內裝飾物都是良好的菌床,老水也就產生了。另外,由于濾棉厚了,上置式濾槽內有可能存住水而溢出,把槽內的擋網墊高些就行了。說明:海綿要那種細密的,新的滲透性會差些,用一段就好了。
三、至于ph值,軟硬度,其實也不必太多顧慮那末多公式,養魚是一種娛樂,弄得和做學問一樣,太累。我們養的魚,絕大多數不是野生的,一代代傳下來已基本適應了我們的水的酸堿度。從南方買魚到北方養,終歸也是少數,只要使水保持老水狀態,這種水的酸堿度,軟硬度就沒問題。
四、當然,就算水很清,換水還是必要的,每次要少,但有了上面說的,也就不必那末頻繁了。
總結:以前,中國人養魚是用盆,用虹吸法,老水保持時間短。當今有了泵,缸里老水就保持得長,要使水保持老水狀態,泵是至關重要的。泵使水循環,濾棉或海綿既過濾又起菌床作用。我一米二的缸,用一個缸外過濾器,里面兩層都用海棉,根本沒放過什么吸胺石,菌種之類,海綿完全起到了這個作用。海綿用的時間越長,這兩塊海綿越珍貴。因為它們不僅擋住了臟物,還起到了菌床的作用。老水(也就是生化循環)也就這樣產生并保持下來。新缸養魚如能從舊缸濾槽中勻兩塊濾棉,那末老水的建立就會事倍功半。
中國人養魚的歷史悠久,但苦于科學總結少,民間積累經驗多,說出來沒有公式也不成條文,而國外養魚講究科學,什么ph啦,硝化菌啦,生化,物理等等。養魚的確需要這些專業知識,但太專業了就成了學術研究。一種愛好一旦進入科學殿堂,弄好了相得益彰,弄不好,一不留神又會變成乏味的嚴肅的理論研究。只要誰的魚有病或水有問題就生化啦,ph啦一大堆?煽孔餍院腿の缎跃蜁盍嗽S多。讓剛學養魚的人望而生畏甚至卻步,讓養魚老手覺得自悲,——人家有那么高深的理論,我別說了,說了讓人笑話。我覺得還是將中國傳統養魚經結合科學依據比較好。更帶趣味性和可*作性。水是變化的,魚也在成長,缸里的水與魚也會隨之變化。只用一些數據是遠不能替代的。 發這篇議論并無貶低生化理論的意思,而是想土洋結合,讓養魚人別在“生化”一詞上望而生畏,便于掌握而已。
個人看法,不存在對任何文章和個人的褒貶,見者萬勿對號入座。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族器材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