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某企業信息查詢平臺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2月,我國共有20.26萬家海鮮相關企業,廣東省以2.8萬家企業排名第一,山東、遼寧位列二三名。2020年,海鮮相關企業新注冊3.82萬家,同比下降4%。同時,由于政策緊張以及消費者對冷鏈的誤解,不少已注冊企業正在消失,數萬名從業者面臨失業。
尤其大連市,作為保守型北方港口城市,冷鏈發展受阻嚴重。據此前數據顯示,目前,大連市擁有冷鏈加工類企業1300余家,以水產加工為主,肉類、果蔬和乳制品加工為輔;冷凍類企業300余家,公共冷庫儲存能力約310萬噸,具有冷鏈運輸資質的車輛達5800多臺。大連直接從事水產冷凍企業的相關人員約有4萬余人。疫情期間大量冷庫被封,冷鏈企業停工停產,產業工人面臨失業,其影響不容小覷。
另外,2020年之前,中國冷鏈行業在政策的支持下正在大跨步的前進,但是由于起步較晚,很多行業問題仍未得到徹底解決,和世界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因冷鏈流通率原本比發達國家低的情況下,由遇上中國日趨加緊的冷鏈防疫政策導致貨物流通速率減慢,冷鏈食品流通損耗率不斷增高。
據悉,發達國家生鮮農產品綜合冷鏈流通率在90%以上,中國這一數據為19%。水產品、肉類、果蔬等主要品類的綜合冷鏈流通率依次為41%、34%、22%。由于冷鏈設施不完善,大部分生鮮食品仍在常溫下流通,通常會在運輸、銷售等環節出現“脫冷”現象,導致食品出現腐爛變質、滋生細菌。
目前,中國大約85%的肉類、77%的水產品、95%的蔬菜水果基本上是常溫運輸銷售,運輸條件不足導致食物腐爛,經濟損失嚴重。就發達國家而言,加拿大已經形成完整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蔬菜物流損耗僅為5%。
除冷鏈物流技術亟待提高外,消費者對商品的時效性、新鮮度等因素越來越重視。
受疫情影響,為阻斷冷鏈引起的病毒流入及傳播,政府不斷加強對冷鏈流通的監管力度,海關抽檢、監管倉消殺、核酸檢測導致貨物不能進港,進港后滯留待檢測,一些地方監管倉消殺需預約排隊,消殺結束后會轉運到各地方冷庫儲存。
這些流程下來,比平時的運輸多出了不少時間,有的甚至比平時晚兩個月才收到貨。且不說這期間的各種費用,凍品貨物經過這幾番波折有的已經過了保質期腐爛,即便沒腐爛的貨物由于冷鏈食品新鮮度下降,產品價值將大打折扣。如果過程中如果被檢測出新冠陽性,貨物將被直接銷毀,從業者損失無法估量。
目前,僅寧波推出“冷鏈食品無害化處理保險”保障采購企業權益,其他區域的大量貨主還是自行承擔這部分費用。數萬名從業者入不敷出,又看不到希望,被迫轉行,冷鏈行業從業者正在流失......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