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400畝大小的湖面,流放有鯽魚、鯉魚、白花、鱖魚……最主要的是鰱鳙魚(大頭魚),約2萬斤。
其它魚不說,至少鰱鳙魚對凈化水體是有很大幫助的。
湖深水清,塘主覺得這是一個能通過適量養魚而賺錢的地方。
事實上,塘主“百密一疏”。
他了解了水質、觀察了汛情、套養了魚種、掌握了魚價,但忽略了天上飛來的威脅——一群又一群的鳥,比如野鸕鶿、比如灰鷺白鷺。數量超過百只的鳥整天盤飛在湖面,一個俯沖后,要么魚被叼走,要么魚被啄傷。
湖邊受傷死掉的魚
一年大概損傷多少魚?不可整計。但塘主知道,除了冬天(魚群在深水),他甚至要雇人到湖里打撈因傷而亡的死魚,少則十幾斤,多則幾十斤……
眼下,春暖花開時節,一場人和鳥之間的奪魚戰,不可避免地又開始了。
傷魚,一年中8個月在死魚
百青湖,位于杭州千島湖千汾線45公里左右側,湖域面積約400畝,汛期平均水深約14米,是當地為數不多的面積超過200畝的獨立水體。湖里養魚,魚質鮮美。
老姜一年365天都在這個湖里,今年69歲,湖里的魚就是他的一切。
“湖面大,什么魚都有,年前投放的主要的是鰱鳙魚。這種魚不僅不會污染水體還能凈化水質。”
按正常情況以養包頭1萬個(2斤/個)來說,一年能長2萬來斤,刨除各種成本大概能賺四五萬元錢。
但是,就是這樣一筆很好算的賬,到最后卻沒法實現。
老姜說,除了冬天好一點,一年有八九個月都去撿死魚。“每天至少劃船巡湖兩次,有死魚就馬上撈走,一是影響環境,二是怕對水不好。水不好,一切都空了。”就今年3月,還不到半個月,一共撈起來的死魚就有百來斤,基本上都是三四斤的包頭魚。
湖里的死魚
死亡的魚有大有小,品種也不一樣,但又一個明顯特征:魚體有傷。有些魚身上竟會有三四處甚至更多傷口。“今年是第三年了,冬天的時候好一點,天氣轉暖后傷魚、死魚的情況明顯多起來,心里的難受沒地方說。”
防鳥,十八般武藝上場
魚一旦受傷活力就差,然后因傷而亡。
傷魚的元兇其實很好找:鳥——野鸕鶿、白鷺、灰鷺等等。
“多的時候你不知道,飛過來就是一片,五六十只、七八十只。”百青湖邊一個兒童樂園的工作人員說,很準時,一般早上九點左右飛來,下午五點左右吃得飽飽地飛走。一只鳥一天吃一斤魚好了,一天下來也好幾十斤。
“白鷺灰鷺這些鳥抓的都是小魚,比如‘大眼’、‘青條絲’、‘鯽魚’,抓住就吃了。野鸕鶿不一樣,見魚就抓不管大小。所以體型大一點的包頭魚會被抓得傷痕累累。”小胡是臨安人,經常到百青湖手竿垂釣,他幾乎每次都能看到鸕鶿抓魚、傷魚、叼魚走。
“以前有一個釣位很好的,邊上有一塊空地,現在都成了白鷺的‘大本營’了。”他說的這個地方幾乎每天都有四五十只白鷺呆著,人來它們飛,人走它們停。
損失越來越大。塘主老姜急了,他心想總得做點什么。
最先想到的是稻草人,每隔百米一個。那段時間,他扎稻草人扎到手酸,一個個背到湖邊插過去,全部弄完后觀察幾天才知道一切都是無用功:稻草人只能插在岸邊,而鳥都飛在湖面,根本沒有震懾力。
到了去年,老姜想到了用喇叭——每個野鳥喜歡聚集休憩的點都放一個,然后錄音播放一些鞭炮聲。“前幾天還可以,但時間一場,鳥就找到了新的落腳點,魚照樣抓、照樣傷、照樣死。”
今年“動手”得比較早,老姜已經計劃好了一套“游擊戰術”。趁著春節,他多買了一些鞭炮,平時巡湖就帶一小掛在身上,只要看到鸕鶿來了就放。“這個法子有用,可惜成本很高,也沒法‘全天候’。”他說湖上來去依靠船,很濕,一遇到雨天,火機還沒掏出來,鞭炮卻已經濕了。“再說了,鞭炮總有限的,買賣有很多限制,春節一過市場上就買不到了。”
老姜沒轍了。
人鳥相和,生態變好之下的幸福煩惱
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不是還有一個最有效直接的辦法嗎?彈弓直接開打啊。
“野生動物要保護的,亂來可是會犯法的。”這個法子,老姜根本想都不敢想。于是,人鳥之間的爭奪戰,人類完敗。
很不經意地一個提醒在今年3月12日這一天給事情的解決帶來可能。
這一天是植樹節,有幾個杭州到千島湖搞活動的釣友對老姜說,鳥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為了吃。如果能主動提供食物,這些鳥是不是就不會下湖抓魚了?
老姜覺得有道理,趕緊去飼料店賣了小雞飼料撒在湖邊幾個地方,別說鳥真的會吃。“這兩三天,我天天去岸邊投放飼料,如果菜場有賣不掉的魚我也拿來丟著,幾乎都吃完。”
這樣行嗎?長久嗎?
“飼料1.2元一斤,每天15斤也要18塊錢,一年也要五六千塊錢;還有就是長期喂食的話,對這些鳥可能也不太好啊。”反正,長遠來看,老姜覺得還是要另覓他途。
隨著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好,野生動物正在快速回歸,一些小矛盾無可避免地出現。從這個角度來說,老姜的煩惱其實是生態變好的證明。
如果你有對付這些野鳥又不使它們受到傷害的辦法,歡迎留言。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