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賺”,在彭澤蝦蟹科技小院,江西農業大學阮記明副教授、博士帶著他的研究生扎根在這里,拿出科技成果助力農業生產。在田間地頭,農技協組織的專家一茬接一茬地來“傳經送寶”,學到農業科技知識的農民很快脫貧致富……
九江歷來水草豐美,是歷史上有名的魚米之鄉。咸蛋黃小龍蝦、麻辣小龍蝦、蒜蓉小龍蝦……在彭澤縣,小龍蝦的吃法多達12種。“我們的小龍蝦肉十分Q彈,吃的是科技和生態。”彭澤凱瑞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國平說道,自江西彭澤蝦蟹科技小院建成以來,憑借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大學的技術支撐,從育種環節開始就提供養殖技術。公司可年加工口味蝦36000噸,調味蝦6000噸,萃取蝦殼素80噸,達產后年產值達45億元,年上繳稅收1.35億元,帶動2300人就業。
去年,中國農技協江西彭澤蝦蟹科技小院獲得十佳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的榮譽。身為項目負責人,阮記明常駐小院,了解養殖戶在蝦蟹養殖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困難,長期跟蹤服務。
“我們的技術不是針對蝦蟹養殖一個環節,而是全產業鏈技術研究;也不是針對水產養殖一個方面,而是囊括水稻、果蔬、生態休閑農業等全領域科研成果。”他們研究的發酵麩皮投喂及土壤改良等技術,更成為當地養殖戶的增產秘訣。養殖戶姚友義特別驚喜,“使用新技術后,蝦體更大了、密度更高了、患病更少了,水質也更好了”,他養殖的小龍蝦畝產量翻了一倍多。
每一次,養殖戶碰到的問題十分具體,水質、水溫等因時間和環境存在諸多變化,小院專家和研究生一一答復,疑難問題作為課題進行研究。蝦蟹養殖病害多,一旦爆發損失很大。小院不到一年時間內,先后舉辦相關培訓班8次,累計參訓超過3000人次。
小院與當地15名貧困戶開展結對幫扶,并在太泊湖金湖村、馬當船形村等地,建立了10余處核心養殖戶、樣板示范田,做給農民看,引導農民干,帶著農民賺。現在,彭澤縣正以蝦蟹科技小院為平臺,建設智創中心,探索推廣從育苗到養殖、從田間管理到病害防治的一系列有效技術,做到“協會搭臺、院校唱戲、政府支持、企業發展、農民受益”。
彭澤縣埠頭村村民扶海林夫妻此前一直在外打工,聽到家鄉加快土地流轉和發展水產業的消息后,扶海林再也坐不住了,決定回村養殖小龍蝦。前幾年,他回家鄉承包了80畝稻蝦池創業。“在技術人員指導下,第一年養小龍蝦就賺了20多萬元,建了一棟3層樓的房子。去年還開了農家樂,年收入有30多萬元。”扶海林說,“現在一家人在一起生活,收入也高,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如今,彭澤蝦蟹科技小院以彭澤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為依托,以蝦蟹水產為特色。彭澤蝦蟹科技小院全面發揮“科學引領、技術示范”的作用,初步達到了“建立一家小院、帶動一個產業、輻射一片鄉村”的效果。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