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從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獲悉,該所李杰研究員主持的“無溝化稻田蝦-稻輪作技術模式”,近日通過專家組驗收。
驗收測產表明:規模性連片試驗稻田33塊、面積208畝,畝產6錢規格的小龍蝦產量125公斤至150公斤,畝平增加收入4000元,增收效益顯著。
據介紹,我省蝦-稻輪作面積已達700萬畝,但傳統輪作方式須在稻田里挖深溝并堆高(修建)田埂,導致養完蝦后水稻種植面積平均減少10%以上。李杰研究員創新推出的“無溝化稻田蝦-稻輪作”技術模式,稻田工程簡易,不挖溝,只需加高、加固田埂,設置防逃設施即可。相較稻田開溝模式,基礎建設投入減少60%以上,產出的小龍蝦平均增重2錢以上,大大提升了小龍蝦的品質。
6月3日,記者在蘄春縣橫車鎮了解到,當地合作社2000多畝蝦稻共作(稻田綜合種養)農田采用“無溝化稻田蝦-稻輪作”技術模式,通過3年的探索,目前效益比較穩定,實現了養大蝦的目標,糧食產量也增長10%以上,F場捕撈10多公斤小龍蝦,平均重量為7.5錢。
中科院水生所李鐘杰研究員認為,該項技術模式保障了農田稻谷種植面積,提高了稻田地力和稻米品質,提高了小龍蝦的規格和質量,減少了田間工程改造投入,為我省小龍蝦稻田養殖開創了一條新路,很有應用前景。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