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十三屆全國政協第52次雙周協商座談會在京召開,圍繞“加快綠色發展,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協商議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主持會議。他強調,讓人民群眾吃得好、吃得放心,是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的體現和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要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論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樹牢綠色發展理念,強化科技支撐、嚴格依法監管、推進社會共治,切實保障農產品數量安全和質量安全,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革黨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麥康森在會上就持續推進水產業綠色發展提出建議。
麥康森院士介紹,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水產品生產國與出口國,養殖產量占全球2/3,為人類提供優質的食物蛋白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認為,作為優質食材,水產品安全是消費者關注的重要話題。雖然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提高了,但消費者的食品安全知識是不完善的、碎片化的。大家對水產品安全的認識存在許多誤區。例如,認為野生的一定比人工養殖的更安全,進口的一定比國產的更安全;認為凡能檢測到有害成分的產品必然帶來健康風險。這些認識在多數情況下,都是錯誤的。隨著《食品安全法》的實施與“漁業質量年”的持續開展,近年來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持續提高,達到了本世紀以來的最好水平。
他指出,威脅我國水產品安全的主污染源有兩類:一是化學污染:如抗生素和甲醛 (保鮮添加) 等藥物殘留、重金屬、有機污染物(多氯聯苯、二噁英、不當的食品與飼料添加劑等);二是生物污染:病原生物(細菌、病毒、寄生蟲)、生物毒素(河豚毒素、貝類毒素)等。這些污染源有一些是天然存在的,更多是人類工業、農業、生活污水和養殖活動帶來或者人為不當造成的。而且這些污染物通過地表徑流進入水生態系統,最終在水生生物體內富集,進而威脅水產品安全與人類健康。
近年來,我國水產品污染物膳食暴露與健康風險評估表明,抗生素等藥物殘留、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等引起的健康風險均極低,水產品中的致病菌、寄生蟲超標導致患病存在一定的風險。然而,目前消費者普遍關心的還是濫用抗生素、違規使用孔雀石綠和甲醛等問題,這也許不會直接導致食品安全事故,但是可能會產生耐藥性的超級病原菌,從而產生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片面追求高產和短期效益、飼養密度過高、養殖環境惡化、病害頻發、藥物濫用、冷鏈物流系統不全、立法不全、執法不嚴等,都是系列問題產生的原因。
針對上述問題
麥康森院士提出五點建議:
一、制定國家水產品產量目標,劃定水產養殖水面紅線,規劃具體的養殖區、限養區、禁養區以及養殖容量;采取許可證準入制度,盡快實現我國傳統家庭式經營到規模化現代漁業轉型。
二、加強漁藥代謝的基礎研究和專用漁藥開發,指導科學用藥。
三、加強與水產養殖環境、產品質量安全的立法,加大執法力度。
四、建立水產品安全監測的市場化機制,政府以購買服務方式引入優質、高效、公平的第三方檢測服務。
五、嚴格控制生食水產品、建立完善的水產品冷鏈物流體系。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