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新開局,新征程,浙江肩負起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歷史使命。
“共富”路上,活躍著一批敢擔當、勇作為的帶頭人:他們在變化中把握機會,攻堅克難,因地制宜帶領鄉鄰共同致富;他們在不斷探索中,激發創新活力,成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催化劑”,推動民生福祉的全面提升。
今天,我們一起走近他們,聆聽每一個奔跑的故事,感悟每一次拼搏的力量。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陳棟通訊員章海英
【人物名片】
林后宜,男,1966年4月出生,2006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三門縣海潤街道濤頭村黨總支書記,曾被評為新時代浙江省“千名好支書”、浙江省擔當作為好支書、臺州市興村(治社)名師。
清晨,臺州市三門縣濤頭村4000畝海塘波光粼粼,養殖戶們撐著竹筏忙碌著,岸邊擺滿了一筐筐血蛤、蟶子、青蟹。
眼前的這個豐收場景,很難讓人相信這里曾是三門縣最貧窮的村莊之一。
從一窮二白,到當地遠近聞名的養殖村,再到小海鮮走出國門的“明星村”,濤頭村黨總支書記林后宜帶領村民,20多年一路披荊斬棘,實現了村子脫貧致富的“重生”式發展。
鮮紅的手指印,掀起“種改養”的新路子
20世紀末的臺州市三門縣濤頭村,當地人提起來都直搖頭。當時的三門縣總體經濟水平在臺州全市屬偏低水準,而濤頭村更是縣里墊底的貧困村,當地流傳著一句老話:“嫁女嫁濤頭,不如到鄭公山做黃牛!
1997年8月,村里本就疲弱的種植業,遭遇了超強臺 風,濤頭村不僅4000余畝橘園、水稻、棉花全部絕收,而且農田被海水浸泡,土地鹽堿度高達10%以上,這意味著接下去3年內,濤頭村的田地無法種植任何作物。這讓本就貧困的村民雪上加霜。
走投無路的濤頭村在絕境中求變,當時才30歲出頭的林后宜,毫不猶豫地在“水產養殖”一欄按上了鮮紅的手指印,率先探索起“種改養”的新路子。
很快,村里成立了“三門縣濤頭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林后宜扛起生產組組長的擔子,每天帶著組員挖河道、下海塘,飼養青蟹、蟶子等海產品。
第一年,在大家的努力下,濤頭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產值600余萬元,村民人均收入也高了。
然而,新的問題出現了。隨著濤頭養殖業的發展,村民的生活是越來越好了,但本就不大的濤頭村發展的局限性開始凸顯:5000多畝海塘供不應求,不僅生產成本增加,而且很多村民根本拿不到海塘進行養殖。創富的甜頭只有部分村民才能享受到。
“賺了錢是大家的,虧了算我的”
2014年擔任村支部書記后,早就看到“人多塘少”問題的林后宜,開始為村民思考一條新出路。
“當時我聽說,國外不少地方地廣人稀,租金便宜,而且氣候和土壤也非常適合飼養青蟹。三門縣主打青蟹養殖,如果能把場地搬到國外,借地養殖,可以大大降低養殖成本!绷趾笠藫尀耙 帶一路”,帶著村里幾名養殖青蟹的行家里手,一起到馬來西亞考察。
當時不少人都對林后宜的想法表示擔憂,畢竟出國一趟不容易,更何況路費以及國外消費加起來也不是一個小數目。
為了消除幾名養殖戶代表的顧慮,林后宜拍板:“出國考察的所有花銷算我的!绷趾笠擞X得,要致富,首先要邁出第一步,畏首畏尾可不行。
林后宜和當地人交流青蟹養殖的技術
從2014年到2017年的三年里,林后宜組織養殖專家、養殖大戶等先后10多次赴馬來西亞、泰國、埃塞俄比亞等地考察選址,和當地政府洽談合作,林林總總花了六七十萬的個人積蓄,終于在馬來西亞談下一大塊適合青蟹養殖的灘涂。
但是新的難題又擺了在面前:要將灘涂開發成適合養殖青蟹的養殖塘,前期投入巨大,毛估估幾千萬,要掏這筆錢,村民們都面有難色。
致富的突破口已經找到,林后宜不想就這么放棄。最終又是他出面,以個人名義,從銀行貸了款,同時,拉上有資金實力的同學入股,東拼西湊終于把前期的投資經費湊齊了。
經費到位后,馬來西亞的養殖塘很快就開發出來,養殖塘周邊還造了公寓,方便來這邊養殖的村民農戶住宿。
“我和愿意過來馬來西亞奮斗的鄉親們講好,如果養青蟹賺錢了,利潤歸他們的,付我點場地費讓我回點本就行了,如果這一年行情不好沒賺錢,這場地費我也不收了!睂Υ迕駛儊碚f,林后宜的這個做法,等于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把所有的風險都攬到自己的肩上。
愛戴黨徽的他,幫更多人與財富握手
在馬來西亞開辟新的領域后,林后宜沒有滿足現狀,他又開始思慮,要找更多更好的疆域去拓展。
“總有更好更適宜的地方讓我們的人養殖青蟹水產,而且除了本村人,還要讓更多愿意靠自己勞動致富的人有實現夢想的機會!备趾笠藢ふ抑赂幻艽a的人越來越多,除了本村人外,還有其他村的人,除了臺州人外,還有溫州人,甚至還有不少外國人。
現在,林后宜麾下的養殖團隊,最遠的青蟹已經“爬”到了非洲的莫桑比克。養殖戶在當地承包3萬畝灘涂,村里提供3萬尾蟹苗,橫渡大洋后,存活率仍有80%以上。
從技術輸出,到產品出口,濤頭小海鮮發展有了質的飛躍。三門青蟹“搭乘”國際航班,爬上了各國人士的餐桌,林后宜心里甭提多高興了。
自從去年與韓國客商簽訂血蛤出口后,濤頭村成為臺州唯一一家出口食用貝類注冊登記養殖場所在地。本土養殖產品終于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陸續在美國、意大利等地的餐桌端上了三門小海鮮。
今年6月以來,濤頭村的縊蟶、血蛤、青蟹共出口約兩萬公斤。隨著運輸模式逐漸成熟,下半年,三門小海鮮出口的海外版圖將不斷擴大。
林后宜介紹:“接下來想開展生態養殖,并在95口海塘試行二維碼,掃一掃,每口塘的檢驗檢疫情況清清楚楚,提升小海鮮的出口質量!
左為林后宜
受疫情影響,三門小海鮮一度滯銷,濤頭村養殖戶紛紛找林后宜訴苦。隨即,他就通過多方資源聯系了相關銷售平臺,開始直播賣貨,迅速打通了銷售瓶頸,僅頭兩次線上直播就賣出小海鮮3萬多斤。嘗到線上銷售的甜頭后,他又發動養殖戶、年輕村民,通過微信、抖音、快手等進一步拓寬線上帶貨渠道,短短幾周內,濤頭村小海鮮銷售難題迎刃而解。“他們每次反映的問題,我都會記在心里!绷趾笠苏f。
一年四季,林后宜的身影總在各國各處的養殖塘間穿梭,但不管身在何處,只要看到林后宜,他的胸口必然別著一枚醒目的黨徽。問及此舉的意義,他笑答:“一來告誡自己,帶頭致富的方法千千萬,但要牢記黨的教導,胡作非為的勾當不能做;二來提醒自己,身為一名黨員,我要時刻發揮黨員先進性作用,吃苦走在前,把恩惠留給老百姓;最后還要讓其他國家的友人看到,我們來自中國,一個偉大和強大的國家,我們引以為豪!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