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水瓢敲打木桶的聲音,黃殼魚會聞聲而來;將手伸進育苗池內,魚苗會蜂擁而至來“按摩”;瓜子灑到成魚池塘,黃殼魚就會歡快的圍在一起“嗑瓜子”……黃殼魚的這些生活習性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是臨滄市鎮(zhèn)康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魯開勇和同事卻早已習以為常。
二十余年前,因黃殼魚營養(yǎng)豐富,備受廣大群眾青睞。隨著時間的推移,鎮(zhèn)康縣南捧河黃殼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qū)內黃殼魚的種群數量也隨之減少。經過魯開勇和同事的不斷努力,不僅成功馴養(yǎng)了野生黃殼魚,還實現了黃殼魚的人工繁育,進一步保護了魚類種質資源。
【馴養(yǎng)】
累計馴養(yǎng)成魚10000余斤
魯開勇是地道的臨滄市鎮(zhèn)康縣人,從參加工作第一天開始就從事鎮(zhèn)康縣水產技術推廣工作,二十年來,魯開勇一頭扎在黃殼魚人工繁殖技術研究上。可以說黃殼魚從人工馴養(yǎng)到人工繁育成功,都離不開魯開勇的堅持和努力。
黃殼魚保種馴養(yǎng)繁育基地成立之初,由于沒有種魚,魯開勇帶領團隊跑遍鎮(zhèn)康縣各條河流、水庫進行捕撈,并開始人工馴養(yǎng)。“因為當時也沒有任何技術人員來指導,自己也不會,所以只能請教身邊養(yǎng)魚的漁民。在他們的養(yǎng)殖基礎上,不斷摸索養(yǎng)黃殼魚的方式。”魯開勇說。
馴養(yǎng)期間需要捕撈收集種苗,在一次捕撈種苗時,魯開勇還未滿一歲的兒子突然發(fā)高燒送到醫(yī)院,他也只是在醫(yī)院陪護到兒子燒退后便匆匆趕回了種苗基地,就僅僅是因為黃殼魚種苗的捕撈期只有短短幾天,錯過了又得等一年。經過多次捕撈收集種苗,如今已成功馴養(yǎng)且養(yǎng)成了成魚。“目前最大成魚已達10余斤,累計馴養(yǎng)成魚共10000余斤,為黃殼魚的人工繁殖試驗提供了充足的種魚資源。”魯開勇說。
【繁育】
下塘成活率達到了90%
2005年,鎮(zhèn)康縣南傘鎮(zhèn)戶育村建設了黃殼魚人工繁育基地,這也意味著黃殼魚進入人工繁育研究工作階段。2011年,人工馴養(yǎng)的黃殼魚已達到性成熟,魯開勇和同事們開始了黃殼魚的人工繁殖試驗。
“由于黃殼魚生長環(huán)境對氣候、水溫、水質等要求都極為苛刻,所以人工繁育研究屢次失敗。”魯開勇說。為研究黃殼魚的生物學特性,不僅查閱了大量資料,還在一次又一次的實驗過程中總結經驗,對實驗數據做了詳細記錄。在人工繁殖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人工催產,這就需要捕撈和挑選親魚。在捕撈和挑選親魚期間魯開勇親力親為,為了挑到條件優(yōu)渥的親魚,魯開勇在池塘里一泡就是四五個小時。挑好親魚后,還要配藥、打針,加班加點地做好觀察和記錄。在黃殼魚繁殖季節(jié)這樣的工作每天都重復進行,直至繁殖季節(jié)結束。通過反復多次的人工催產實驗,魯開勇熟練掌握了激素的運用以及藥對魚起作用的效應時間,把對黃殼魚的催產率達到了90%以上。
“人工授精過程只能在吃飯的碗里進行,用大鵝毛進行攪拌,力量和技巧必須適當才能確保魚卵能更好地受精。”魯開勇介紹。由于條件有限,最開始的人工授精和孵化,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進行。
終于,魯開勇和同事克服種種困難,在一次次的實驗中總結經驗,于2012年獲得了第一批黃殼魚人工繁育實驗的成功,并讓黃殼魚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達到了80%以上,為進行黃殼魚子代魚苗人工的培育提供了充足資源。
成功脫膜后的魚苗需要三天時間才能平游,平游后還需要每天投喂豆?jié){和咸鴨蛋。在這期間,魯開勇還要觀察魚苗是否缺氧、水溫是否變化、有無病害等,忙的時候,連晚飯都顧不上吃。如今,魯開勇繁育的黃殼魚下塘成活率達到了90%,且每年可獲得子代種苗10余萬尾。
【推廣】
實現產值4000萬元以上
“和黃殼魚打交道這么多年,都有感情了!長期的陪伴就像親人一樣,尤其是育苗比照顧小孩還要復雜許多。”說話間,魯開勇細心的查看著魚苗的長勢,檢測著育苗池的含氧量。
由于黃殼魚生長環(huán)境對氣候、水溫、水質等要求都極高,所以每天定時對育苗池進行測溫、測水質、測含氧量等監(jiān)測是水產技術推廣站每天的規(guī)定動作。因此,這些年來,魯開勇和同事吃在基地,住在基地,每天都要保證有一個人堅守在基地里,偶爾遇到暴雨天氣突然斷電,要在斷電20分鐘之內接通保障用電才能夠確保魚苗成活。
魯開勇告訴記者,每天喂食的時候,黃殼魚聽到水瓢敲打木桶的聲音會聞聲而來;將手伸進育苗池內,小魚苗就會蜂擁而至來“按摩”;瓜子灑到成魚池塘,黃殼魚就會歡快的圍在一起盡情“嗑瓜子”……這些生活習性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是魯開勇和同事卻早已習以為常。這二十年來,魯開勇和黃殼魚之間已習慣了彼此,日復一日的相處,讓魯開勇對黃殼魚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致力于此項研究。
2019年,鎮(zhèn)康縣農業(yè)農村局積極與企業(yè)合作,由企業(yè)進行黃殼魚的養(yǎng)殖推廣。目前,鎮(zhèn)康縣人工繁育的黃殼魚子代魚苗除了在縣內養(yǎng)殖外,已推廣到云南省農業(yè)大學科學試驗基地、臨滄市鳳慶縣、滄源縣、雙江縣、永德縣。通過在小灣庫區(qū)網箱和滄源、鎮(zhèn)康、雙江的池塘應用推廣,獲得網箱養(yǎng)殖年產量達100多噸以及池塘年產110多噸的規(guī)模產量,實現產值4000萬元以上。
有一盤帳魯開勇心里面算得很清楚,黃殼魚人工繁殖已獲成功,但要很好地把其開發(fā)成商品魚,走到千家萬戶,成為鎮(zhèn)康縣自己的品牌,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他正在積極推動鎮(zhèn)康黃殼魚的地理標志商標認證及技術專利的申報,并積極爭取資金扶持和招商引資,引進養(yǎng)殖企業(yè)在鎮(zhèn)康安家落戶,帶動當地養(yǎng)殖戶共同致富。
【生態(tài)】
野生黃殼魚數量保持在1000萬尾左右
“你們要深深地游,平平安安地活著,要讓我們的子孫后代都還能看得見你們。” 魯開勇和同事一邊進行增殖放流一邊“囑咐”著魚兒。每次增殖放流時,魯開勇都會都會對黃殼魚“碎碎念”。
為了讓魚兒盡快適應野外環(huán)境,增殖放流之前,魯開勇和同事都會提前在飼養(yǎng)池做拉網訓練,然后用氧氣袋放好魚苗,到了投放的河流再將裝有魚苗的氧氣袋放置在河流中使氧氣袋中的水溫和河流水溫保持一致再進行增殖放流,確保魚苗的成活率在90%以上。
“即便做了很多前期準備工作,但還是擔心魚兒不能夠很快適應野生環(huán)境,還是很舍不得,但是想到能夠增加保護區(qū)內黃殼魚的種群數量,讓后代能夠看到我們的本地黃殼魚,還是倍感欣慰。”看著漸游漸遠的魚兒,魯開勇眼中滿是不舍。
據介紹,近年來,通過實施黃殼魚的增殖放流及保護,目前南捧河國家級黃殼魚水產種質資源自然保護區(qū)野生黃殼魚數量保持在1000萬尾左右,有效地保護了黃殼魚野生種群資源,維持整體的生態(tài)平衡,保證生物的多樣性。
除了黃殼魚的繁育工作外,魯開勇還開始做起了其他土著魚,如大刺鰍(鐮刀魚)、云紋鰻鱺(蛇魚)、巨魾(面瓜魚)等人工馴化養(yǎng)殖工作。“要努力使這些當地瀕臨滅絕的魚類種群數量得到恢復和有效開發(fā)利用。”魯開勇說。
新聞多一點
黃殼魚,鎮(zhèn)康縣本土獨有的一種魚類。屬于鯉科四須鲃屬,體形似鯪魚,成魚體形較大;生活時體色為純金黃色,鱗片較大,側線鱗為黃色,水中觀察呈一黃色縱帶;口次下位,吻圓鈍,吻端光滑;眼睛下前方有時有白色疣粒,排列不規(guī)則,稀密不均;須2對,較發(fā)達;尾鰭叉形,上葉稍長。
魚體內營養(yǎng)物質豐富:含蛋白質高、粗脂肪、脂肪酸、維生素C和人體所需的鈣、鋅、鐵、鎂、磷等礦物質微量元素,魚鱗富含鈣和膠原蛋白可以食用。
主要分布在南捧河主干流鎮(zhèn)康縣南捧河黃殼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qū)及勐捧河、勐堆河、南捧河、鳳尾河、勸橋河等眾多南捧河的支流中。
發(fā)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