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創造村建起了全省最大的鱖魚繁養基地,找到‘金飯碗’了。”8月27日上午,武漢黃陂區長軒嶺街創造村黨支部書記甘玉容興奮地告訴長江日報記者。
剛剛精準脫貧后的創造村,走上了一條以綠色產業謀發展的鄉村振興路。僅僅4個月時間,村里的鱖魚育苗養殖基地,已成功實現繁育并銷售優質鱖魚苗1100萬尾,今年基地可望帶動村民打工收入近30萬元。“村民們現在都有了信心,再也不擔心返貧了。”
山多水多良田少,創造村曾“窮”得遠近聞名
地處黃陂北部丘陵地帶的創造村。長江日報記者李永剛 攝
地處黃陂北部丘陵地帶的創造村,毗鄰黃陂“梅院泥(梅店水庫、院基寺水庫、泥河水庫)”三大水庫群中的院基寺水庫。
院基寺水庫在1959年動工修建,屬二級水源保護區,被稱為“武漢最潔凈的蓄水池”。在院基寺水庫下繁衍生息,是創造村村民們最大的驕傲。水庫從修建至今,60余年來,一直保護著創造村“旱天不旱、雨天不澇”,為村民們的生產、生活提供著充足水源。村民們還給院基寺水庫取了一個很美的名字——“月亮湖”。
“好生態”是村民們最大的驕傲,但“山多水多地少”,也曾是創造村發展的最大困境。村里良田少山地多,以前主要從事傳統種植業,土地少收成也少,經濟效益差,因此成為國家建檔立卡的重點貧困村。
村支書甘玉容說,在創造村靠種田過日子,太難了。村里國土面積8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約4000畝,耕地面積不足1600畝。甘玉容以自家為例,全家6.8畝田和地,分散在了山上山下的20個地塊上。“當時村民家里幾乎‘戶戶沒余錢’,一旦遇到事情要花錢時,只能向外村的親戚們去借,窮名聲就越來越響。村民們只能外出打工,村里空心化越來越嚴重。”
創造村建起了全省最大的鱖魚繁養基地,僅4個月時間,已實現繁育并銷售優質鱖魚苗1100萬尾。孫大衛 攝
村里老支書杜自華還說了一件事:國家精準扶貧前,也有企業看中了創造村的山水,來談投資,但當時進村的路被尺把高的荒草掩蓋住,來考察的人一個不留神,一腳踏空滑進了路溝里。
江漢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駐村工作隊隊長常向陽,已經在村里駐守了近6年。他說,2015年他第一天進村,給他留下的最大印象是“從來沒想象過一個村子到了晚上能黑成那樣,濃黑一片,真的是伸手不見五指”。路上雜草亂生,靠近山邊濕氣重,村民們晚上沒人敢出門。白天再細看,“村民住的是老舊的泥磚房,豬圈、牛圈、茅坑式的土廁所緊挨著房子,一字排開,沿途經過,臭氣熏天。”
“那時候如果想找人來投資,山水再好,誰會來?連村里嫁出去的姑娘都盡量少回娘家。”
窮村自然留不住人,創造村的村民紛紛外出打工。曾經的千人村,留在村里的人不足兩百人。
“守著美麗的‘月亮湖’,我們一直想努力擺脫窮日子。”回想往日,杜自華嘆了口氣。
山好水好生態好,好環境讓村民嘗到綠色生活的甜
基地采用全鋼構智能化可拆卸魚槽,槽底鋪設隔離層,防止滲水。孫大衛 攝
2015年,武漢市打響了全市脫貧攻堅戰,實施5年精準幫扶計劃,以“窮”聞名的創造村,被列入了名單之中。甘玉容說,這5年時間,讓創造村從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到公共服務能力全面提升,為從群眾基礎到鄉村治理,打下了堅實的發展根基。
今年73歲的五保戶王碧蘭,是當年修建院基寺水庫時搬遷下山的移民。“我就是水庫的女兒,”老人身板結實、性格開朗,她說,“同樣的山和水,我們創造村和以前卻再也不一樣了。”
“以前沒有路燈,一到晚上家家戶戶不敢出門,既怕黑,更怕被草叢里的蟲蛇傷著。”現在,村里安裝了117盞太陽能路燈,覆蓋了村里各個灣子。村里的垃圾、污水、旱廁得到全面治理,全村通路、通電、通水、通網,每個灣子都建起了文化廣場。夜幕降臨,村民們跳廣場舞、沿著清澈的塘堰散步、三五成群下棋,“月亮湖”下的鄉村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好的居住環境,讓村里的人氣得到了一定恢復。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感受到了這種變化,“還是在家里住著更舒服”。
村里的環境變好了,自然受到了不少企業的青睞。
駐村工作隊隊長常向陽說,這幾年創造村的村灣整治越來越好,也有不少制造和加工企業看上了這兒豐富的水源條件,也開出了大價格,想在村里建廠。如果同意,創造村村集體收入將從目前的年入13萬元,翻上好幾番,“這些企業往往更愿意一次性付清幾十年的土地流轉費,對村集體、村民都是個很大的誘惑”。
在“綠”和“富”之間,常向陽說,村兩委和工作隊態度都很明確,“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利益”。
為了增強村民們建設家鄉的自信心,工作隊制定了產業發展激勵措施,“村里每引進一個綠色產業項目,由幫扶單位出資30萬元,作為集體資產參與該項目合作,年底獲得的分紅,將用于困難村民和全村公共發展”。
常向陽說,近幾年村民們外出打工,生活條件都好起來了,外出務工是不得已之舉,總有漂泊感,所以大家從心底里也希望自己的家鄉一直保持著山清水秀、令人羨慕。現在村民們的“綠水青山”意識,越來越統一了。
2017年以來,創造村先后引進了花卉種植、苗木種植、食用菌等企業,每引進一家企業,村里既表達了做好“店小二”的誠意,又與企業約法三章,承諾共同履行好“創造村綠色發展契約”。企業給村里提供了打工崗位,還開展起技能培訓。
天時地利人和。創造村堅守“綠色發展”口碑逐漸有了名氣。
好山好水好產業,小鄉村堅守綠色走上“硬核產業”路
技術人員和村民正在查看鱖魚生長情況。長江日報記者李永剛 攝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鄉村引進靠得住、能持續發展的支柱產業,武漢市今年開展了農業招商引資等多項推進措施。
其中,作為武漢市農業農村重點招商引資項目之一——全省最大鱖魚繁養項目“鑫鱖源現代生態農業園”,一直在苦苦找尋最佳投資點。
據湖北鑫鱖源農業負責人夏小平介紹,選擇項目投資地時,市區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根據公司提出的各項要求,帶著他跑了新城區很多地方。
最后,終于在創造村“發現了這塊令人驚喜的寶地”——院基寺水庫不僅水質優,其山地地形還形成了天然流水落差,特別適合在此地發展現代化高效漁業。
夏小平說,創造村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首先打動了他,而公司和村里綠色發展理念的高度契合,是公司最后堅定信心落戶創造村、共謀鱖魚種業高質量發展的定心丸。
“鱖魚苗嬌弱,對水質要求特別高,合同一簽訂就是30年,而且前期各方面投資很大,像創造村這樣堅定綠色發展不動搖的地方,讓我對這兒的優質自然資源始終保持下去充滿信心。”為了保護環境,鑫鱖源所有漁池均采用了全鋼構智能化可拆卸魚槽,槽底鋪設隔離層,防止滲水。
目前,一期流轉土地327畝,基地高效漁業設施建設工程已經完成,基地年鱖魚育苗量可達3000萬尾,商品鱖魚產能20萬斤,其他家魚50億尾,總產值近2000萬元。
企業的這些綠色舉動,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誰保護我們村的環境,我們就支持誰。”村民鄒國文說。
今年4月,計劃總投資3億元,全省最大鱖魚繁養項目在創造村正式建設投產。鄉村振興注入產業活水,創造村迎來了以現代種業為核心的“硬核產業”發展之路。
創造村的生態優勢,也在產業發展中逐漸彰顯。今年4—8月份育苗高峰期,院基寺水庫和基地緊密銜接,按照育苗期所需最佳用水量開放閘道,助力鱖魚苗的順利孵化。
汩汩清流水,滴滴潤民心。有了穩定的、可持續的收入來源,讓68歲的創造村村民鄒友生甩開“后顧之憂”,花50萬元,著手蓋起了新房。鄒友生說:“錢花了,心里一點也不慌,可以去基地打工接著掙,日子會越過越好的。”
黃陂區長軒嶺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王宏剛介紹,目前以創造村為中心,已帶動長軒嶺街、姚家集街等地周邊一批水產養殖戶發展。未來3年,基地將借助鱖魚產業,帶動黃陂區300多戶水產養殖戶發展。
華中農業大學鱖魚種苗推廣中心和易馴鱖保種繁育基地已在創造村掛牌,重點推進漢產優質新品種“翹嘴鱖華康2號”的科研和成果轉化。不僅滿足全市鱖魚苗種的需求,還將擴大湖北整體名特優水產良種的生產能力。
如今,“桃花流水鱖魚肥”的詩般美景,正在創造村徐徐展開。集種魚、孵化、魚苗、成魚和觀光休閑為一體的現代化生態農業園,正在加緊打造。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