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這里面的魚多肥!已經長好了,明天就要撈上來送去武漢白沙洲批發市場了。” 9月22日下午,在息縣陳棚鄉張塘村汪湖水庫南岸的汪湖生態漁業合作社,一位面部略顯蒼老的中年漢子正在喂魚,看見湖中魚兒歡騰、水花四濺,他臉上樂開了花。
他叫房家瑩,是息縣汪湖生態漁業合作社理事長。筆者與他嘮起他的生態養殖經時,老房微笑著說:“到目前我養魚養了27年,這27年里我就養成這種野生鯽魚,其他啥事也沒干!”。
今年55歲的房家瑩,息縣陳棚鄉張塘村村民,息縣汪湖生態漁業合作社的理事長,也是市縣兩級優秀農村實用人才。2009年,由房家瑩牽頭成立的汪湖生態漁業合作社被列為息縣特色農業人才基地示范點,常年開展生態漁業養殖培訓。
據老房介紹,他16歲開始建立塑料大棚種過蔬菜,賣過種子農藥,搞過農技咨詢,是遠近出了名的“能人”。他所在的村離汪湖水庫很近,1993年,那年他27歲,看到村里汪湖5000多畝魚塘養殖戶像割韭菜一樣換了一茬又一茬,年年養,年年賠。看見好多魚塘都在撂荒心里很是滋味,房家瑩決定自己來“蹚蹚這渾水”。
最初,房家瑩養魚技術尚不熟練,只承包了40畝魚塘養魚,所經營的魚塘產量并不高,盈利不多。為了提高產量,他專門到上海水產大學進修學習養魚技術,總結經驗,逐漸摸出了其中的門道。
隨著養殖經驗日益豐富,規模不斷擴大,效益越來越好,提到他大家都紛紛點頭稱贊。腦筋活絡的房家瑩結合市場行情,很快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養魚專業示范戶。截止目前,該合作社吸引養殖大戶21戶,30畝以下小戶59戶,脫貧戶6戶,技術輻射總面積超過3000畝。合作社將汪湖養殖資源整合,變一個季節集中銷售為一年四季天天銷售,既保證了市場需求,又取得了好的經濟效益。
問起老房養魚跟別人不同。他說別人養魚,講究一個“利”字,施肥不斷。而他注重把水生態放在首位,始終堅持三不原則:不施肥、不打藥、不投餌。全部是自己用原糧飼料的豆粕、麥麩和玉米粒壓榨而成的。
“春夏秋三季都要每天水溫檢測,確保18℃,投喂、增氧;每周對魚健康監測;每月水體檢測。冬季四個月不用管。”“現在養魚要懂植物學、動物學和微生物學,更要懂物候學,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不斷的探索,老房已經成為養魚“老把式”。如今整個汪湖庫區已成為一個大的生態養殖場,目前他自己就承包了300畝灘涂,主要是鯽魚精養,年產大規模高規格生態鯽魚達7—10萬斤,苗種5—7萬斤。該養殖區所產鯽魚肉質緊實,運輸成活率高,深受周邊休閑垂釣中心和烤魚市場歡迎,每天這里都有優質水產品運往周邊各大市場。
“做養魚生意并不比打魚輕松。”凌晨起床裝魚,將成魚送到水產市場,然后回來喂魚換水,維護增氧機……從事魚類養殖20多年,房家瑩每天依舊起早貪黑。
水產養殖(漁業)是陳棚鄉精準扶貧時重點開發的“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據悉,該鄉為了將漁業優勢轉化為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產業優勢,近年來,該鄉充分挖掘水庫、魚塘、田地等宜漁資源,大力拓展水產養殖領域,發展特種漁業。進一步深化漁業產業結構調整,以生態式養魚、生態式排水“雙生態”為原則,依托汪湖水庫的水資源,通過“全程規劃建基地鏈、產研結合補技術鏈、品牌營銷強銷售鏈、利益共享擴效益鏈”的方式,把養魚已經打造成一條完整的價值鏈,既讓人們看到了以魚護水、以水養魚、以魚富民和諧相融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子,又讓保水漁業有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