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景和(左)正在打包丁加蘭魚,準備送到餐飲店給商家試菜。
沙堆鎮河網眾多,良田魚塘連片,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近日,記者從該鎮農業農村工作辦公室獲悉,經過近5年的培育發展,當地成功引進名優魚類丁加蘭,相關漁場更成功申報為“新會區水產新品種丁加蘭魚試驗示范基地”。丁加蘭可謂魚中“新貴”,豐富了沙堆鎮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圖譜,為產業發展注入動力和活力。
驅車至沙堆鎮梅興村梅沖村民小組,這里魚塘連片。鄉間小路上,有收魚蝦的貨車穿梭;漁場蝦場內,養殖戶在忙碌著,水產養殖業的發展讓這個小鄉村日子紅火。“順德魚佬”馮景和的馮氏種苗場就位于這里,占地約27萬平方米,其中就包括丁加蘭魚試驗養殖場。說起丁加蘭魚,馮景和言語中充滿自豪與自信。2014年,到馬來西亞旅游的馮景和第一次嘗到當地名優魚種丁加蘭,那鮮美的滋味俘獲了他的心,有著近40年養魚經驗的他立馬意識到這魚的經濟價值和蘊藏的商機。輾轉兩年,馮景和終于成功引進了丁加蘭魚的魚苗,他嘗試著投放到自己在沙堆鎮的漁場里。
“丁加蘭魚是原產于馬來半島各大河流的魚類,可以說是淡水魚中的‘貴族’,在國外售價比較高,國內還沒有人大規模養殖。丁加蘭魚對水質、氣溫有要求,我覺得沙堆鎮的環境條件很不錯,所以決定引進。”馮景和介紹道。剛開始時,馮景和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經歷過魚苗大批夭折、魚被凍壞、喂養不當折損等挫折,他耐心地查找資料,與同行交流探討,用了3年時間,魚的成活率和品質才慢慢穩定下來。為了長遠發展,馮景和還嘗試育苗,開發育苗場。今年,馮氏種苗場育得丁加蘭魚苗十多尾,丁加蘭這個魚種算是成功在沙堆鎮安家落戶了。
丁加蘭魚雖售價高,但養殖周期較長,一般魚齡在1.5年以上,個頭在1.5-2公斤,才是最佳品嘗期。馮景和意識到,必須保證品質,打開市場,拓寬銷路,才能帶動丁加蘭魚養殖業的發展,產生經濟效益。馮景和作為引進者,積極開拓市場,目前丁加蘭魚開始供應到順德多家私房菜餐廳,市場反響不錯,馮景和還以冷鏈加工方式制作了一批丁加蘭魚禮盒,也獲得較高評價。“丁加蘭魚肉質鮮美,脂肪含量高,無論是清蒸還是紅燒、燉煮、香煎,都非常美味,市場接受度還是比較高的。”馮景和坦言。馮景和還申請成立丁加蘭養殖合作社,擬引進帆布袋養殖等新式養殖技術,不斷提升養殖質量和產量,為規模養殖打下基礎。
而沙堆鎮農辦對于丁加蘭魚這個新品種也是非常關注,希望可以助力養殖戶探索“公司+養殖戶”新發展路子,增加農村收入增長極,這和馮景和的想法不謀而合。沙堆鎮水產養殖業底蘊深厚,這里環境優越,是廣東省水產養殖專業鎮,目前全鎮整個水產養殖產業鏈可帶動年產值約11億元。但沙堆鎮也意識到,全鎮水產養殖業雖百花齊放,種類繁多,但沒有形成規模化養殖、收購、銷售的一體化運營模式,技術創新手段較為缺乏,抗風險能力較差。丁加蘭魚這一新品種的引進,正是一個契機,有了龍頭企業的帶動,沙堆鎮積極助力產業發展,宣傳具有開發潛力的養殖品種,加強養殖技術培訓,做好政策宣傳和落地,引導水產養殖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擦亮沙堆鎮的水產養殖名片。
★相關鏈接
丁加蘭魚
它是一種原產于馬來半島各大河流的魚類,如今也分布于蘇門答臘、婆羅洲。丁加蘭魚經常棲息于水深比較深的流域,屬于雜食性魚類,以昆蟲和水草為食,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丁加蘭魚的體長可達50厘米,體重可達9公斤,曾經廣泛地分布于馬來半島各大河流。但由于過度捕捉,如今野生丁加蘭魚已經比較少見。丁加蘭魚的體型與南邦魚十分相似,但顏色不太一樣,丁加蘭魚的鰭和魚尾偏銀綠色,其肉質鮮美,脂肪含量高,適合多種烹飪方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