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人民日報新農村版以《“蝦苗谷”向現代化轉型》為題報道文昌市推動水產養殖健康發展的做法,為文昌點贊。
文章提到,文昌市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的前身是馮家灣“蝦苗谷”。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這里一度成為全國最大的優質蝦苗基地。然而,水產養殖粗放發展也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為規范水產養殖,2018年9月,《文昌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出臺,明確劃定養殖區、限養區和禁養區。此后,文昌市會文鎮邊海村84戶養殖戶先后完成清退。到今年6月底,清瀾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內84家東風螺養殖場全部拆除,生態修復工程同步推進。
“守住生態底線的同時,也要保障百姓生計。”文昌市委書記鐘鳴明說。馮家灣所在的區域有水產養殖傳統。2020年,文昌市創建馮家灣現代漁業產業園,對符合入園條件的退養戶,按照統一標準和規定,鼓勵分期、分批入園養殖。
今年5月,曾廣能、吳多泰等4戶養殖戶入駐產業園,在現代化養殖車間投放試養東風螺、東星斑、銀谷魚。“園區通過統一取水、排水,解決了近海養殖污染問題。”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管委會辦公室主任金喆介紹,園區專門鋪設了管道,統一從近海2公里、海平面以下9米的位置取水;養殖尾水經過4級凈化處理,達到海南省《水產養殖尾水排放要求》一級排放標準后,才排入周邊河道,進入海域。
文昌市按照“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閑漁業走”的思路,在現代化漁業產業園打造集水產科研育種、種苗繁育、綠色養殖、倉儲物流、數字漁業示范、休閑漁業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園區,探索漁業轉型升級之路。
據了解,整個產業園計劃總投資120多億元,標準化養殖工廠廠房里設置了蝦苗、東風螺、東星斑、海葡萄等多種養殖系統。中國水科院東海所技術員鄒雄介紹,通過人工構建生態養殖系統,不僅解決了陸地養殖與生態環境建設之間的矛盾,而且養殖效率大幅提升。
未來,馮家灣現代漁業產業園將始終堅持“產業化、工廠化、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的發展目標,推動全省近海養殖退養、漁業發展轉型升級。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國內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