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加大。今年10月下旬,浙江海洋大學海洋與漁業研究所組織的馬鞍列島至中街山列島的島礁水域資源調查傳來了好消息,3天內調查組采集到171尾大黃魚(重100-400克/尾),大黃魚的資源密度是近20年來調查中最高的一次。
大黃魚曾是東海區的“四大海產”之一,20世紀70年代后,大黃魚資源遭到破壞,資源枯竭后至今形不成漁汛。為了恢復大黃魚資源,浙江省持續開展了20余年的大黃魚增殖放流工作。同時,浙江海洋大學和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等單位相繼承擔了浙江省科技廳擇優委托項目舟山漁場大黃魚資源重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牧場增殖聚魚等課題,將大黃魚作為重要研究對象。為掌握資源狀況,海研所每年進行漁業資源調查,及時評價大黃魚資源修復效果。
10月25日,好消息第一次傳來,調查組在中街山列島與馬鞍列島之間海域,開展秋季近岸漁場漁業資源調查時,一次性捕撈到101尾野生大黃魚。浙江海洋大學海洋與漁業研究所漁業資源與生態研究室副主任蔣日進介紹,秋冬季節是大黃魚的繁殖季節,這是第一次捕獲這么多的數量。此次刺網作業收獲的大黃魚個體發育較好,體重約在三兩左右,最大的一條有36厘米左右,通過實驗數據和比對,基本可以確定是野生大黃魚。
10月25日,浙江省科技廳擇優委托項目首席專家、浙江海洋大學黨委書記嚴小軍來到海研所,調研指導漁業資源調查和魚種鑒定工作。嚴小軍現場指導了大黃魚生物學實驗,并表示:“科研人員要聚焦國家省市政府和企業的重大需求開展科技創新工作,爭取在大黃魚、曼氏無針烏賊的種群恢復、生境改造、資源重建等修復技術上實現突破,再造舟山漁場野生生物資源樂園。”
隨后兩天,好消息再度傳來,調查組在后續調查中,再次捕獲大黃魚70尾,3天內,在自然海域共計捕獲大黃魚171尾。
近年來,浙江省大力推進全省生態資源修復工作,浙江海洋大學等參與到東海野生大黃魚資源的修復工作中,通過大黃魚野化訓練、成魚放流等創新方法,推進野生大黃魚資源修復,取得良好的修復效果。接下來,浙江海洋大學的研究人員將通過形態學、微生物分析、脂肪酸、胃含物等方面,對這批大黃魚進行進一步研究。
作者:李禾 沈家迪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