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與《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指導要求,進一步推動數字技術和漁業經濟深度融合,加快推動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大力發展數字漁業,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推動漁業數字化轉型,中國漁業協會在合肥主辦“首屆中國數字漁業大會暨第三屆中國智慧漁業發展論壇”,搭建數字漁業“首腦”交流、碰撞思想、協作融合的高賦能平臺,推動數字漁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安徽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蔣軍、中國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林毅、、中國漁業協會智慧漁業分會秘書長楊誼興、中國漁業協會智慧漁業分會副會長沈學能、中國漁業協會水產商貿分會執行會長葛錦海、合肥工業大學教授陸劍鋒、通威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水產專家吳宗文、優魚(廣州)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林錦江、武漢市中易天地物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唐賓國 、深圳市睿海智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尹武、中國水產養殖網主編蔡俊等嘉賓蒞臨論壇現場。
主題報告環節
報告主題:無人漁場的幾個關鍵問題
報告嘉賓:李道亮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李道亮教授通過線上作了主題報告。水產養殖有先天制約因素,如:規模分散、組織化程度低,裝備化水平低,數字化建設薄弱,老齡化問題突出,以及“卡脖子技術”尚未完全解決等。而產業方面,存在水產養殖數量規模和質量效益不平衡,高質量發展不充分;漁業生產發展和生態保護不平衡、不充分;漁業一二三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
李道亮提出漁業發展多條建議:技術上要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國際技術;政策上加強頂層設計、配套政策扶持等;建立先導區和示范區;完善智慧漁業產業鏈,漁業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創新培訓機制,培育智慧漁業主體;加強科技研究,促進智能技術水平提升;加強智能裝備示范、產學研用聯合體等,推動實現漁業產業向現代化方向發展。
無人漁場是現代漁業發展的最高階段,它具有信息技術高度集成、“全鏈條全產業全過程全區域”的智能化,是一整套的無人化系統。其主要技術方向為空天地一體化的漁業資源監控預警體系、無人值守水產養殖生產體系、智能化的水產加工品、物流系統的構建。
無人漁場看似遙遠,但并非不可實現。目前階段可以提前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準確把握“無人漁業技術”的切入點,加強基礎研究和“卡脖子”技術研究,依靠龍頭企業引領行業和區域發展,打造無人漁業技術產業生態,培育信息化人才,推進現代漁業的發展。
報告主題:數讀漁業 智造未來——優魚技術助力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
報告嘉賓:林錦江 優魚(廣州)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
長期以來,我國的水產養殖比較分散,設備落后,只能靠養殖戶的經驗判斷養殖狀況。隨著5G及國內物聯網的發展,農業物聯網設備聯網數量、數據傳輸速度、數據量級和精度大大增加,優魚技術正在助力智慧水產這一新領域的崛起。
2019年U魚就開始研發智慧漁業硬件系統。2021年,優魚2.0智慧漁業平臺在1.0的基礎上正式榮耀啟航,新升級的系統圍繞信息化服務漁業發展為中心,以水產品、養殖場為核心,打造智慧漁業生態圈,有機融合水產品、魚塘、漁港、人員、交易等數據。同時借助5G物聯網、智能硬件、自主研發APP、核心算法等,對水產養殖全過程進行數據采集和存儲,化“數”為“據”、變“靠天吃飯”為可視可控,并實時在線監測、智能控制。真正實現了設備全智能、數據全可視、場景全打通、過程全溯源、成本全覆蓋、賦能全產業鏈等六大優勢。優魚基于大數據的水產全產業鏈解決方案中,已經穩定而可靠的實現了信息互聯、可視化監測、智能管控、全產業鏈服務于一體。產品涵蓋水質監測、自動化控制、自動投喂及水處理系統,平臺涵蓋從ERP記賬系統、生產管理到交易商城、供應鏈金融、全程保險等。2021年,優魚技術還推出了鄉村合伙人計劃,旨在讓年輕人能夠重回漁業,輕松養殖。今年優魚計劃招募100名鄉村合作人,到2023年,優魚技術力圖實現全國有1萬個鄉村合伙人。
報告主題:數據化加快智慧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報告嘉賓:唐賓國 武漢市中易天地物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針對水產養殖風險大、水產品質量安全隱患等行業痛點,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易智慧漁業系統,創新性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水產養殖領域,形成了集水質在線監測、智能控制和數據分析為一體的系統化解決方案。
基于物聯網和大數據的智慧漁業主要通過幾個方面對傳統養殖帶來改變,其一是大數據及在線監測,通過對水體中溶氧、pH、溫度等數據的實時監測與數據趨勢走向,可提前預測水產養殖可能會發生的危險并提前采取針對性措施,降低養殖風險;其二是智能控制,幫助養殖管理更加精細化。
報告主題:稻蝦產業集群助力鄉村振興
報告嘉賓:蔣軍 安徽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
安徽稻蝦產業面積產量大幅增長,集聚發展加速。到今年5月底,實際總面積達到522萬畝,較2018年增長226.3%,平均每年新增120萬畝。六安市115萬畝、合肥市100.8萬畝、滁州市100萬畝,為全省發展最快的三個市,三市占全省總面積60%。合肥、滁州兩市今年發展面積都定位在100萬畝以上。·霍邱縣70萬畝、全椒縣30.23萬畝、長豐縣28.9萬畝、潁上縣27.2萬畝,定遠縣24.6萬畝、廬江縣22萬畝;全省30萬畝以上的縣2個,20-30萬畝的縣4個,10-20萬畝的縣13個;·萬畝示范區37個,千畝示范片379個,創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14個,全省涌現出稻漁綜合種養特色專業鄉鎮10多個,特色專業村60多個,稻蝦種養大戶達到一萬多戶,專業合作社3000多家。·2020年全省小龍蝦產量40.9萬噸,稻蝦種養面積和小龍蝦產量均位居全國第二位。霍邱、全椒、長豐、無為4個縣市進入全國小龍蝦養殖產量前30強縣(市、區)。初步形成了沿江、沿淮和環巢湖稻漁綜合種養三大優勢區。霍邱縣三流鄉原生態繁養一體稻蝦輪作模式獨樹一幟,廣受好評。
稻蝦種養規模的擴大,催生了小龍蝦加工產業的發展。2020年全省17家規模小龍蝦加工企業,每天原料蝦收購量都在2000噸左右。“江淮小龍蝦產業集群”項目獲農業農村部批準立項,中央財政投資1.5億元,重點支持小龍蝦加工產業。安徽江淮小龍蝦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期三年(2021-2023年),項目計劃總投資6.5億元;利用三年時間,依托十個縣市區基礎條件建設年產1億尾以上小龍蝦良種繁育中心11座,建設規模小龍蝦苗種場85個,形成小龍蝦集群區域內優質小龍蝦苗種30億尾以上供給能力;建設規模化、標準化、優質化小龍蝦的有效供應基地,建成標準化示范區5個、萬畝示范基地51個、千畝示范基地82個,示范面積達70萬畝以上;建設小龍蝦加工園區,形成原料處理、冷鏈物流、智慧加工、產品包裝、質量檢測、追溯體系、產品認證等加工體建系,設1億產值以上加工企業13個,實現小龍蝦集群區域內年加工能力15萬噸;建設小龍蝦配送冷鏈物流中心,實現產地小龍蝦與城鄉消費群體直供直銷,加工產品、熟食制品與城市對接配送,共建設小龍蝦配送冷鏈物流中心30個,單個小龍蝦配送冷鏈物流中心年配送能力千噸以上。
報告主題:智慧漁業在工業化水產養殖領域的應用現狀及展望
報告嘉賓:龐洪帥 大連海洋大學副教授
工廠化的養殖模式,水產養殖數據的應用顯得更加重要。一方面,相較于傳統魚塘養殖,工廠化養殖的高密度環境,水質的變化更為快速和復雜,風險也相應提升,所以對水質以及魚類健康數據的及時掌握,是降低風險的客觀要求。另一方面,工廠化養殖對管理的要求更高,需要以科學、嚴謹的管理流程來實現高效的運營,比如飼料的投放計劃會牽涉到倉庫、采購和養殖等多個部門的協調,這種情況下,以數據為基礎的管理模式的效率優勢就脫穎而出了。
智慧漁業整體解決方案是基于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水產養殖智能生產管控和信息化管理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它面向規模化、集約化的水產養殖基地。智智慧漁業充分發揮農業科技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作用,能夠幫助水產養殖基地提升水產養殖生產的精準性、科學性,提高管理的效率,提升水產養殖生產過程的質量管控能力和質量安全的可追溯性,推進了水產養殖基地的信息化水平。
報告主題:智慧水產核心技術及產業化應用分享
報告嘉賓:尹武 深圳市睿海智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睿海智智慧水產物聯網系統集養殖環境參數在線采集、智能組網、無線傳輸、智能處理、預警信息發布、決策支持、遠程與自動控制等功能于一體。
養殖技術人員在監控中心通過監控系統可以實時掌握養殖環境信息,及時獲取異常報警信息及預警信息,并可以根據環境監測結果,實時調整控制設備,實現養殖的科學管理,最終實現節能降耗、綠色環保、增產增收的目標。此外,集團用戶還可以通過網絡實時掌握分布在不同地點的養殖地點的環境信息和員工工作情況。
報告主題:智能化關鍵技術和裝備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
報告嘉賓:吳宗文 教授、二級研究員
四川漁光物聯技術有限公司是通威集團旗下的科技創新型服務公司主要業務方向為物聯網農業信息化解決方案、物聯網農業的運營和管理信息化解決方案。物聯網農業包括智能養殖解決方案、智能種植解決方案、智能光伏解決方案和漁光一體解決方案,提供端到端的、一體化的、軟硬件集成的全面解決方案;物聯網農業運營管理包括養殖的運營、光伏的運營、以及漁光一體的運營。
漁光物聯已經在全國各地取得不少成功經驗,通過5G、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智慧水產基地管理更加智能化,從“少人值守”向“無人值守”轉變,真正實現無人化生產。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