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躍“龍門”,游上新起點,游向更廣闊的富裕“海洋”。
近日,由溫州市漁業技術推廣站申報的“溫州大黃魚”,正式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核準注冊,成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這意味著“溫州大黃魚”這一區域公共品牌拿到了“國字號”商標,大黃魚因此有了游得更遠的底氣。
去年溫州大黃魚產量1.5萬噸,產值超10億元,產量和產值都位列全省第一。其背后,是漁業技術推廣站科研人員開展科研攻關,接力奮斗了二十多年的結果。
突破育苗技術
大黃魚再現溫州海域
作為東海名產,大黃魚歷來深受溫州人喜愛。
“以前隨便找一片海域下網,都不會失望而歸,魚汛到來的時候,海面都是‘咕咕’‘嗚嗚’的叫聲,滿船滿倉的大黃魚閃著金燦燦的光……”回憶起幾十年前趕海時的豐收盛況,南麂島60多歲的老漁民吳勇士十分動情。
可就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機帆船一次次大規模敲罟捕魚,大黃魚遭到了掠奪式濫捕,僅僅十幾年的時間,野生大黃魚就遭遇了“滅頂之災”,瀕臨滅絕。
根據統計,1957年全省大黃魚的產量為15.82萬噸,1974年產量達到最高值16.81萬噸,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天然海域內已基本找不到野生大黃魚。
為延續這一大自然的饋贈,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溫州水產科研人員開展小規模養殖和人工繁育探索,并逐漸展開大黃魚養殖技術攻關。
“20多年前,我和同事去福建寧德取經,學習大黃魚的人工育苗技術,在當地的水產推廣站一待就是一個多月。”溫州市漁業技術推廣站站長陳堅回憶,當年,兩人從大黃魚催產、產卵孵化、培育至仔魚、下排中培,經歷了大黃魚人工繁殖的全過程。
“那時候沒日沒夜,每三個小時就起來投喂一次餌料,看著魚寶寶一點點長大,真的像做夢一樣,每一天都充滿了驚喜和期待。”陳堅還歷歷在目。
此后的1998年,洞頭水產研究所開展大黃魚全人工養殖試驗成功,水產科技人員在網箱內成功育出幾百條成活黃魚。這幾百條大黃魚,代表著從“0”到“1”的技術突破。
伴隨艱難的技術探索,多年不懈努力終有收獲,2000年,平陽縣南麂島海域開始發展大規模深水生態網箱養殖,曾經漁汛密集的溫州“四大漁場”,逐步再現溫州大黃魚的身影。
尋急流改網箱
深海探索智慧漁業
“網箱的繩索有沒有松動破損,魚兒是不是依然健康?”凌晨5時許,迎著微亮的晨光,溫州市漁業技術推廣站技術員范正利跟著南麂島的養殖戶,跳上小船奔向魚排,檢視網箱里的大黃魚。
為守好生態大黃魚品質,范正利幾乎每一周都“趕海”,現場采樣,將結果送往檢測單位、高校和研究所進行成分分析。
不熟悉養殖環境、缺少養殖技術,大黃魚的產量一度很低,相比二十多年前,如今大黃魚的養殖成活率大幅提高。
高品質大黃魚對海域環境的要求非常苛刻,急流大浪中,天然餌料充足,水體交替速度快,養出來的大黃魚身形頎長健美,口感也更加接近野生。可是,漁民們最怕的就是臺風,一場臺風可能讓網箱嚴重破損,大黃魚或死或逃,養殖戶可能血本無歸。
為了做出抗風性更好、體積更大、耐腐性更強的網箱,從最初的毛竹、鋼管,再到如今的玻璃碳纖維,科技人員根據不同海域特點,一次次改進網箱,為大黃魚安了一個又一個新家。
如今,溫州全市的大黃魚養殖模式,已由10多年前的傳統養殖網箱,轉變為深水網箱、圍網和攔網養殖等模式。
“現在的深海網箱,從海面看起來只是幾個‘圓圈’,其實是往海底打下了54根16米長的玻璃鋼柱,像造跨海大橋一樣打樁基,最后再以超高分子聚乙烯纖維把這些樁基圍起來,十分牢固。”洞頭的養殖戶鄭祥武介紹道,這種材料制成的網箱,哪怕遇到超強臺風,也能完好無損。
鄭祥武的養殖場里,還搭建了智慧漁業系統設備的遠程監測平臺,只要在辦公室里輕點鼠標按下按鈕,幾十公里外的養殖基地就可以自動進行清淤。“由于水下作業難度極高,傳統養殖往往一個周期才清理一次,而這套清淤設備卻能根據潮水的流速自動清理,不到20分鐘就可以完成一次清淤。”他告訴記者,自動清淤技術每年省下人工成本近20萬元,還解決了圍網養殖的底質污染問題。除此以外,養殖網箱內的大量傳感器,通過監測漁業養殖的水體和環境,可以一屏掌控漁業養殖的所有細節。
北至樂清灣,南至沿浦灣,科技正改變大黃魚的養殖方式:大黃魚高科技網衣推廣使用、水下機器人底部清淤、鮮活餌機械化加工流水線研發、大黃魚優質良種的推廣還在加速……
漁旅融合富海島
打響“溫州生態大黃魚”品牌
在溫州,“無黃魚不成宴”,大黃魚產業的發展,“仿野生”讓溫州人找回記憶中的大黃魚味道。
漁業技術推廣站專門編制了《溫州大黃魚生態養殖技術規范》地方標準,對銷售規格、養殖基地的準入條件等進行了嚴格規定。比如,生長海區潮流以及養殖密度、養殖時間、養殖所用飼料,起捕時大黃魚的營養成分等,都做了嚴格的要求。
此外,漁業技術推廣站還牽頭組建“大黃魚產業科技聯盟”,依托區域公用品牌“甌越鮮風”,引導全市20家養殖企業提升標準化水平。對品質的堅持也獲得了回報,深水網箱養殖的生態大黃魚因品質佳、口感好,每斤可以賣到100元以上,是傳統方式養殖商品魚售價的5倍。
令人欣慰的是,生態大黃魚在東南沿海消費市場受到熱捧,連續多年獲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暢銷獎,省市農博會、農交會金獎。2016年,南麂海域出產的大黃魚“游”上了G20國宴餐桌;2019年初“游”進了北京釣魚臺國賓館;2019年底“溫州大黃魚”農產品地理標志順利通過農業農村部批準,成為溫州市首個水產品地理標志產品……
如今,大黃魚從單純的養殖產業向“漁工貿”一體化轉型升級,形成覆蓋海水養殖、裝備設施制造、飼料加工、貿易及物流等漁業產業鏈,同時帶動了漁區休閑旅游業的發展,成為漁民致富增收的“敲門磚”。
鹿西島、北麂島、南麂島……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游客,從一個個傳統漁業海島發展成擁有億元產值的養殖大島,更成了漁旅融合的網紅打卡點。大黃魚作為漁業鄉鎮的支柱產業,也讓這些島嶼聲名遠播。
產業發展和生態修復并重,為保護和修復海洋生態資源,振興浙南魚倉,在禁漁期,漁業技術推廣站連續多年開展增殖流放活動,10年來累計向東海放流大黃魚5千多萬尾。
“接下來,我們將堅守大黃魚養殖產業科技化、機械化、數字化和標準化。”陳堅介紹說,為推進溫州生態大黃魚產業高質量集群化發展,漁業推廣站正全力打造“溫州生態大黃魚”品牌IP,通過提升品質和品牌創建,做大做強大黃魚全產業鏈,進一步探索漁區漁民的共同富裕之路。(記者 金朝丹 通訊員 劉志堅)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