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測產,11個縣(市)合作社按‘稻蝦憨’新模式生產,畝產水稻1050-1360斤;大規格小龍蝦100-200斤;土憨巴15-25斤;每畝新增純收入1000元以上。”11月17日,省農業發展中心組織農業和水產專家對11個縣“稻蝦憨”新模式測產驗收,結果表明增收效果明顯。
土憨巴學名中華沙塘鱧,是長江禁捕后我省重點馴化的6條長江野生魚之一。為了解決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后百姓吃江鮮的需求,我省發揮中科院水生所、華中農業大學、省水科所的科研優勢,成功繁育馴化出中華沙塘鱧(俗稱土憨巴)、銅魚(俗稱金鰍)、長吻鮠(俗稱江團)、長春鳊(俗稱草鳊)、大鰭鳠(俗稱江鼠)、長頜鱭(俗稱長江刀魚)等6種長江野生魚,開始人工繁殖。
一田兩用,一水三收。2020年武漢市新洲區率先開展“稻蝦憨”生產模式。在武漢市農科院專家的指導下,當年試行“稻蝦憨”新模式農民畝均增收2000元左右。“在蝦稻共作模式中加入土憨巴參與循環,可以使農藥化肥的使用量減到最少。土憨巴對化肥農藥非常敏感,一用就死。這種模式生產出來的小龍蝦全是大蝦,小蝦苗被土憨巴吃掉了。”武漢市農科院研究員李波說,循環鏈拉長后,出產的稻谷更綠色天然,小龍蝦規格更大,土憨巴在許多地方賣到80元一斤。
武漢周漁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周保國說:公司200畝水面,其中60畝是“稻蝦憨”模式,結果這些新模式產出的小龍蝦個頭明顯大些,稻米也好吃一些。
明年,省農業發展中心將在全省更多縣推廣此種新的種養模式,“確保農民在蝦稻輪作的基礎上畝均再增收800元以上。”省農業發展中心二級巡視員張漢中說。
背景鏈接
馴化繁育長江野生魚
滿足群眾“吃魚廉”“吃魚鮮”
湖北是水產大省,水產品產量連續24年居全國第一,國人餐桌上每7條魚就有1條產自湖北。然而,湖北省的漁業養殖長期依靠四大家魚,產量大利潤并不高。
“繁育馴化長江野生魚是推動湖北省水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次機遇。”省農業事業發展中心主任黃國雄說,長江禁漁之后,我們一方面要嚴格執法,把禁字做好,另一方面還要搞好科研與生產,滿足人民群眾吃江鮮的需求。這項工作做好了,將會給全省水產養殖業帶來巨大的機遇。
目前,我省已成功繁育出長吻鮠(又稱江團)并開始了大規模養殖。湖北省長吻鮠良種場場長宋信華說,隨著飼養技術成熟,各地飼養面積增長迅速,每斤長吻鮠的價格已從100多元跌到了20多元,更多的普通百姓吃得起這種美味江鮮。水科院長江所繁育的銅魚、省水生所繁育的長春鳊都已經在規模化繁育。11月21日,記者從省農業事業發展中心獲悉,我省已成功繁育出長江刀魚并在黃岡和武漢多個養殖場開始人工養殖。
明后年,我省馴化繁育的6種長江野生魚將會逐步走上百姓餐桌。(劉勝 尹恒)
記者手記
湖北水產業需搶抓新機遇
湖北是水產大省卻不是水產強省,傳統幾元錢一斤的四大家魚已經不可能給我省水產業帶來突破式的發展。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的禁捕退捕后百姓吃魚的需求怎么辦?禁捕既給我省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一次水產業發展轉型的機遇。
抓住這樣的機遇,首先要有擔當。從蝦稻輪作到“蝦稻憨”新模式,是一次有益的創新,既然是創新,就要允許失敗。省農業事業發展中心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初開始推廣這種模式時,有人疑問:小龍蝦領地意識很強,其鉗子會把土憨巴夾死,萬一失敗了怎么辦?這位負責人回答,失敗了不要你承擔責任。既然是創新,就要允許失敗。正是在這種寬松的環境下,這種新模式迅速發展起來。
抓住這樣的機遇,還要提升產品價值。我省水產業要實現轉型升級,一是依靠科技升級產品,人工馴化繁育長江野生魚就是我省水產品升級的一個體現。二是以提升產業鏈水平來拉動產業發展,提升產品附加值。三是要抓住機遇,敢想敢干。之前,許多水產專家稱,湖北不可能人工繁育長江刀魚,如今,長江刀魚在我省多地人工養殖成功。在新發展格局之下,形勢瞬息萬變,機遇稍縱即逝,只有以轉型升級提高水產業發展的質效,才能在市場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劉勝)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