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氣溫偏低,魚類患病較少。但冬季低溫條件下,也會有某些細菌和寄生蟲類大量繁殖,加上冬季魚類的活動量較小,越冬密度大,魚類的攝食量小,魚體質下降,以及換水量減少或是不換水,水中的溶氧量下降,水質易于變壞,或在魚類運輸和捕撈過程中發生體有性的機械損傷,從而導致一些疾病的發生。常見的疾病有水霉病、赤皮病、斜管蟲病、小瓜蟲病、絳蟲病等。因此,冬季預防必須從消毒防病、改善水質和優化養殖環境、提高魚類自身免疫力出發,采取一些必需的措施。
一、病情預測
1.鯉春病毒血癥:病原為鯉春病毒血癥病毒,主要危害鯉、錦鯉、鯽、金魚等,水溫在12~18℃時流行,主要通過鲺、蒼鷺等以及帶毒魚進行水平傳播。
2.小瓜蟲。翰≡瓰槎嘧有」舷x,水溫在15~25℃時流行,養殖密度大,水質差的池塘容易發生。
3.水霉。簻囟冉档,清塘拉網時魚體容易受傷而發生水霉病。
4.赤皮病:越冬魚類被寄生蟲寄生或機械性損傷后易感染,草魚、鯽魚、鯉魚、鰱、鳙等易發生。
5.爛鰓病、腸炎病:草魚、鯽魚、鯉魚、鰱、鳙等易發生。
6.粘孢子蟲病、斜管蟲病:鰱、鳙、草魚等易發生。
二、防治措施
1.修整池塘,營造良好的越冬環境。放魚之前,先排干池水,清除過多的淤泥和雜物,并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殺滅病菌,改善水質,塘清淤后留淤泥不超過20cm深,并要求清除池塘級四周的雜草等,池塘經暴曬例用有機物和礦物質充分分解后,再用75~100克/畝的生石灰清塘,以殺滅病原微生物等,用于魚類越冬的池塘要背風向陽,池底平坦,淤泥不宜過厚,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排灌方便,水深在1.5米以上。
2.合理密養,適時放養越冬魚種。越冬魚類的放養密度要根據魚的品種和規格,池塘類型、面積和深淺,管理水平和溶氧狀況來確定。越冬魚類放養時機要得當,一般要求在水溫10℃左右為宜,不要低于8℃,過早或過晚都不利于魚類越冬。過早放養水溫高,魚類游動活躍,拉網并塘時魚體容易受傷,而且魚類還未停食,過早入池吃不到食物,魚體消耗太大,不利越冬;過晚放養,池塘水溫低,拉網捕魚并塘時,魚體易凍傷,影響越冬成活率。
3.注意消毒,提高魚種的放養質量。魚種放養前要進行魚體消毒,降低發病概率。一般采用藥物浸洗法,常用浸洗藥物有漂白粉、硫酸銅、高錳酸鉀、食鹽等。越冬魚種的規格要求在10厘米以上,選放體質健壯、無病無傷、規格整齊的大規格魚種,是提高越冬成活率的重要保證,魚體清毒魚種放養前要進行嚴格的魚體消毒,以殺滅魚體表及鰓部的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蟲等。使用藥物及劑量為:(1)每立方米水體用漂白粉10~20克,水溫10~20℃條件下浸泡10~20分鐘,可預防細菌性疾病;(2)每立方米水體用高錳酸鉀20克,水溫10~20℃條件下浸泡2~2.5分鐘,可預防寄生蟲性疾病;(3)3%~4%食鹽水浸泡5~10分鐘,可預防細菌性和寄生蟲性疾病;(4)2%的敵百蟲溶液浸泡5~10分鐘,可預防寄生蟲性疾病。
4.加強管理,調節好越冬期池塘水質。魚類越冬期間盡量不要拉網,防止擦傷凍傷。要經常觀察魚類的活動情況,定期測定分析池塘水質,保持良好的水質水色環境。要保持一定的池塘水深,防止水體缺氧,平時每20-30天注入新水一次,若發現水體水質較差或有老化現象時,要及時換水1/3,然后加注新鮮水,留意養殖水體的pH、溶解氧、氨氮和亞硝酸鹽,發現異常及時調控。
5.對于越冬的品種要在飼料中適當添加維生素C等國標免疫增強劑,以增強越冬品種的體質,提高成活率。
6.及時捕撈上市。達到上市規格的應及時捕撈上市,減小池塘養殖密度。
7.科學投喂。投喂飼料時,堅持做到定時、定位、定質、定量的“四定”原則,根據天氣、水質和魚體活動攝食情況靈活掌握投喂量。餌料要營養全面,適口性好,新鮮不變質。
8.應加強日程管理。堅持早晚巡塘、值班。天氣多變季節,密切注意觀察魚類的攝食情況及行為。一旦發現缺氧預兆(魚輕微浮頭)應及時注入新水和開啟增氧機增氧,并做好養殖記錄。
9.科學用藥。發生魚病應及時診斷治療?勺稍兯a養殖病害防治專業技術人員或通過“全國水生動物疾病遠程輔助診斷服務網”進行咨詢,做到對癥下藥,科學防治。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疫情預報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