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舉行水產育種研究與商業化應用研討會暨產學研對接洽談會
“我國凡納濱對蝦產業的發展,面臨著種質資源、市場環境、技術工藝等方面的關鍵挑戰,但核心問題依然是優質育種資源稀缺,優異種源被國外壟斷。”12月6日下午,在第二屆中國水產種業博覽會暨第三屆廣東水產種業產業大會上,“2021廣東水產育種研究與商業化應用研討會暨產學研對接洽談會”率先發出行業之聲。來自國內多家著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專家教授、企業和學生代表一同見證了這場行業思想的碰撞。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超群是我國對蝦育種專家,主持培育出了凡納濱對蝦“中科1號”和“正金陽1號”兩個國家新品種。他指出,我國凡納濱對蝦育種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面臨的問題仍比較突出,如育種的歷史時間太短,市場沉淀太少,育種的技術太過單一,更為重要的是優異種源被國外壟斷。我國凡納濱對蝦產業發展面臨著來自市場、資源、環保、技術和工藝等方面的挑戰。市場的要求更高,需要質量更高、更適應市場需求的新品種,需要研發更高效、更安全的育種飼料。我們要貫徹綠色漁業發展理念,需要更加注重環保,采取更加經濟的生物安保措施。
面對育種困難和挑戰,胡超群提出了育種技術總體解決方案。他提出,要建立優異種質資源活體庫,創制優異新種質,選擇全基因組精準分子標記輔助育種關鍵技術,培育多性狀優良新品種,推廣知識產權保護與產業化擴繁,逐步破解優異種源稀缺的問題。
淡水魚特色品種的育種一直是珠江水產研究所長期追蹤研究的一個方向。據該所研究員朱新平介紹,近年來,珠江水產研究所在草魚、羅非魚、大口黑鱸、鱖魚、鱧等特色品種的育種上不斷推陳出新,成績斐然,培育出了莫荷羅非魚“廣福1號”和羅非魚“粵閩1號”、大口黑鱸“優鱸1號”和“優鱸3號”、烏斑雜交鱧和全雄雜交鱧“雄鱧1號”(擬2021年申報新品種)、翹嘴鱖“廣清1號”等。最近幾年又在禾花魚育種上獲得突破,培育出新品種——禾花鯉“乳源1號”。朱新平在會上表示,種業振興,我們水產種業大有可為。珠江所未來將繼續在草魚、羅非魚、鱖魚等特色淡水漁業品種育種上謀求新突破新發展,繼續在龜鱉、羅氏沼蝦等名貴品種上培育高品質品種,并積極尋求與企業開展更深入的合作。
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張殿昌、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謝駿、華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趙俊、華南農業大學海洋學院教授余祥勇、暨南大學水生生物研究中心研究員崔淼、中山大學水生經濟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勇、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動物科技學院教授林蠡、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教授鄧岳文等專家教授及部分企業代表分別發言分享,共謀水產種業振興。
▲ 研討會現場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