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美白對蝦價格漲得太兇了,從南到北都在漲價。據水產養殖網了解到,目前廣東湛江地區30條南美白對蝦收購價格漲到了27元/斤,40條漲到22元/斤;廣東陽江地區30條漲到25元/斤,40條漲到22元/斤;廣東江門臺山30條漲到27元/斤,40條漲到23元/斤,50條漲到20元/斤;福建漳州地區20條漲到33元/斤,30條漲到27元/斤;江蘇南通如東地區20條以內漲到30元/斤,30條漲到24元/斤。
11月18日,湛江市水產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會上提出,要堅持工業化、生態化、數字化融合發展理念,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水產產業發展新路。
風光旖旎、波光粼粼的東里鎮三吉灣。
從“水產大市”向“水產強市”挺進,號角聲中如何找準突圍方向?
連日來,作為傳統水產養殖重鎮的雷州市東里鎮,第一時間學習貫徹湛江市水產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決心打一場水產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翻身仗。
國內一流、科技領先、安全可控、產供銷一體的南美白對蝦產業示范區——這是東里水產定下的第一個“小目標”……
傳統水產養殖重鎮積極謀轉型
說起東里水產,過去是家傳戶曉的存在,其中又以出產南美白對蝦量多質優著稱。用東里蝦農的話說,這是“老天賞飯吃”。
東里鎮位于雷州市東部沿海、雷州半島東部,三面環海,東臨雷州灣,南與徐聞縣北莉島、新寮島隔海相望,北接南海與東海島、硇洲島隔海相望。鎮上擁有多個天然深水良港,水陸交通四通八達。
更令人羨慕的,是東里綿長的海岸線。眾多蝦塘魚塘,便如珍珠貝殼般散落在這“黃金海岸”上。據統計,目前東里蝦塘魚塘面積近兩萬畝。
得天獨厚的天然稟賦,成就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東里水產的崛起——從廣東最大的斑節蝦養殖基地,到南美白對蝦養殖重鎮,東里水產的名氣一路飆升。
然而,在2008年之后,受蝦塘老化等因素影響,對蝦養殖成功率從高處“插水”,東里不少蝦塘漸漸荒廢。更令人擔憂的是,惡性循環在蔓延……隨著白嶺村、東寮村等地區的對蝦養殖業低落,只剩一小部分蝦農苦苦堅持,通過改變蝦塘硬件措施,繼續養蝦,但是養殖蝦塘的面積越來越少。比起蝦塘老化的“硬件”缺陷,更令人擔心的是蝦農信心的動搖。養蝦還能不能賺錢?不養蝦還能干啥?傳統養殖重鎮會不會從此在湛江水產中“掉隊”?這些問題,成了壓在東里養殖戶心頭的大石。
要“逆襲”,就必須轉型升級,這成了東里鎮委、鎮政府的共識。近年,該鎮通過改造老化蝦池、魚蝦混養、反季節養殖等方式,探索對蝦養殖新路,促進傳統養殖向科技養殖、生態養殖轉型。2020年,該鎮海水養殖總產值4.93億元,占全鎮農業總產值75%,水產養殖再度成為東里人致富的“支柱”。
北崛海坡村低產能蝦池改造項目示范區待改造蝦池
不久前,東里制定“兩區兩帶一灣”發展規劃,擘畫鄉村振興新藍圖,其中,“對蝦經濟產業園區”列為首位。打造“對蝦經濟產業園區、紅樹林生態修復區,紅色資源旅游帶、沿海經濟帶,海濱漁村三吉灣”,成了東里貫徹落實湛江市工業化生態化數字化融合發展理念和雷州市“五大會戰”工作部署的重要抓手。一場以對蝦經濟產業園區建設為“主攻方向”的翻身仗,正式打響!
強強聯合打造國內一流示范區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
東里水產,有過輝煌、到過低谷,如今再出發,更是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突破口。
為了加快對蝦產業升級突圍,東里找到了“借力借勢”的訣竅——巧借廣州越秀集團駐鎮幫鎮扶村的契機,規劃在北崛行政村海坡自然村打造低產能蝦池改造項目示范區,改造面積達500畝。
該項目由東里鎮委、鎮政府與越秀集團、海大集團強強聯合,發揮越秀集團的資本、市場營銷渠道優勢,以及海大集團在水產全產業鏈的技術、人才優勢,積極盤活現有閑置魚塘,通過設施化和標準化改造,布局南美白對蝦現代工廠化育繁養、生態示范養殖等項目,以多種方式帶動當地合作社及養殖戶進行合作養殖,帶動養殖戶增收致富。同時,向下游拓展對蝦集中收購流通和加工,延伸產業鏈,構建一條具有雷州優勢的南美白對蝦產業鏈條,打造國內一流、科技領先、安全可控、產供銷一體的南美白對蝦產業示范區。以工業化理念重塑水產產業鏈、價值鏈;以生態化理念實現水產產業發展高品質、可持續——全新的對蝦養殖新路在東里越走越寬。
根據雷州市鄉村振興產業項目規劃,東里將利用2年至3年時間落地南美白對蝦工廠化育繁養項目、南美白對蝦生態示范養殖項目、南美白對蝦合作養殖項目“三大重點建設項目”。
在北崛海坡村,建設南美白對蝦工廠化養殖車間,并配套自動化、數字化養殖成套設備;在白嶺東村建設南美白對蝦生態示范養殖基地,帶動本地農戶發展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實現現代化養殖“入園帶動”,并認證國家級、省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建立海大服務站,開展南美白對蝦“公司+養殖戶”合作養殖,構建“標準化基地+優質南美白對蝦種苗+優質飼料+優質動保+全面養殖技術指導+小額貸款擔保+保價收購”的合作養殖新模式。
項目建成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優質南美白對蝦產品5500噸,帶動養殖戶實現年產南美白對蝦1萬噸。預計可實現年產值2.35億元、年利潤4500萬元。同時,通過帶動本地養殖戶合作養殖可為農戶實現年產值4億元,帶動農戶年總收益7500萬元以上。
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得益彰。通過工廠化育繁養,引進推廣現代工廠化養殖新技術、新品種。依托海大集團“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龍頭企業,實現新品種、新技術的快速孵化轉化,有效提高水產養殖科技水平。在苗種、養殖、流通及加工環節建立一套銜接緊密的技術操作規范和標準,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南美白對蝦產業鏈,豐富了湛江及周邊城市菜籃子供應。
在東里鎮三吉碼頭,漁民們忙著裝卸和分撿海鮮。
該項目整合資源發展多元化水產經濟,帶動物流、交易、電商、新零售等產業,促進產業轉移,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依托越秀集團渠道優勢,構建“線上+線下”立體式營銷網絡,產銷對接,搭建“雷州東里—大灣區”生鮮銷售渠道,實現產品直接調運大灣區市場。
此外,依托交通、人力資源等資源優勢,加強數字信息在產業帶動上的應用,在鎮圩附近打造集冷鏈、加工、新技術研發、電商平臺等于一體的東里對蝦經濟產業園區,積極為雷州乃至湛江鄉村振興貢獻“東里樣板”。
“水產+旅游”開啟增收新模式
堅持工業化生態化數字化融合發展理念,東里人看到了綿長海岸線在水產養殖之外的價值,準備探索“水產+旅游”,開啟增收新模式。
東里鎮委、鎮政府計劃在西海岸,依托三吉碼頭漁家特色景觀和三吉村良好生態資源,打造漁港基本功能區、海濱漁村風情提升區、產業發展區等,集對蝦養殖、蝦苗培育、品牌培育、觀光旅游等于一體,做大做強“海”經濟。屆時,對蝦經濟產業園區與海濱漁村三吉灣協調推進、融合發展,將為當地沿海經濟帶建設注入多元動力。
下一步,東里還計劃在旅游上繼續做文章,通過深入挖掘紅色資源,進一步提升對游客的吸引力。
東里鎮是革命老區鎮,有著“雷州革命搖籃”之稱,全鎮有革命老區村共122條。豐富的紅色資源,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1997年初,符炎、歐龍騰等數十人發起倡議,編寫《東里革命斗爭史》,籌建東里革命紀念館。此舉得到30多個單位和400多人捐款近百萬元。經過半年努力,東里革命紀念館落成、《東里革命斗爭史》發行,開創了全國鎮級革命紀念館建設和鎮級革命斗爭史編印出版的先例。東里革命紀念館內陳列數百份革命史料,該鎮于2018年對紀念館進行保護修復,進一步打造成為雷州市黨史教育基地。如今,每逢節假日,不少黨員干部群眾前來參觀,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傳承紅色基因。
按照“紅色資源旅游帶”的規劃,東里鎮將依托革命紀念館及淡水村、下湖村、白嶺村等革命老區村的紅色資源,與當地海洋文化深度融合發展,打造集濱海旅游、漁家文化體驗、紅色旅游、鄉村度假等多元功能于一體的海濱風情漁村和紅色文化研學高地。
“東里喜迎多重發展機遇,倍感榮幸。將帶領廣大干部群眾進一步解放思想,堅定發展方向,堅定目標不動搖,既謀長遠又重在當前,強力推進全鎮各項事業取得新發展,奮力譜寫新時代東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東里鎮黨委書記周虎說。
來源:湛江日報
作者:文/記者 卓文秀 曹龍彬
通訊員 鄭智聰 圖/記者 李忠
, : initial; text-decoration-color: initial" data-filtered="filtered">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