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四會大沙以黨建、技術、金融“三大賦能”為抓手,助力水產養殖高質量發展。受訪者供圖 今年以來,四會市大沙鎮始終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立足5.9萬畝水產養殖資源實際,以黨建、技術、金融“三大賦能”為抓手,推動傳統農業全面轉型升級,助力水產養殖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民增收致富。1—11月,全鎮水產產值13.29億元,同比增長10.65%。預計全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4139元,年均增長8.35%。 黨建賦能 “散戶”組團發展成“大戶” 堅持黨建引領,是大沙鎮加快產業振興、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法寶。該鎮成立水產協會黨支部和三個水產協會分會,由德高望重的鄉賢、村支書及具有成功養殖經驗的大戶擔任支部委員。 由黨支部委員牽頭,進一步細化協會分工,根據13個村不同特色制定“一村一品”發展規劃,形成了加州鱸魚、黃骨魚等優質水產品為主,四大家魚為輔的多樣化養殖產業格局,逐步構建規模化、專業化、科學化、產業化的養殖體系。 “自大沙鎮水產養殖協會黨支部成立以來,我們由原來的散戶模式到組團作戰,志同道合的養殖戶們一起探討水產養殖的經驗和方法。”陳沖村黨支部原書記黃國勝就嘗到了黨建引領漁業革命的甜頭。 在大沙鎮黨委、政府引領下,目前崗美村國斌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已被納入2020年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設項目,陳沖村鱸魚養殖已被列入2021年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名單。 技術賦能 數字科技“授之以漁” 養殖技術的高低,是決定養殖戶能否擴大發展規模的主要因素之一。今年初,大沙鎮黨委、政府大力推廣數字化養殖技術,提出全年打造“萬畝數字化水產養殖”目標,希望在數字化技術的加持下,引領水產養殖走上了品牌化、標準化的快速發展道路。 截至目前,大沙鎮現已安裝智能化養殖設備348套、養殖高位池146個,已完成10350畝數字化養殖魚塘打造,超額完成目標。2021年組織專家舉辦數字養殖技術培訓4次,先后到何氏水產、通威、梁氏水產種業、觀星(肇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參觀學習,為全域推廣數字化水產養殖技術打下堅實基礎。 得益于今年大沙鎮推廣的數字化水產養殖技術,大沙鎮崗美村馬國斌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社長、大沙鎮水產養殖協會會長馬國斌每天通過手機就能掌握魚塘情況:水溫有了“智能管家”,漁業飼養能“機械換人”,健康情況“實時把脈”,產品可以“觸電”打開大市場…… “與傳統的水產養殖相比,數字化養殖更安全、節能和便于操控,產值收益也更高。”馬國斌說。 金融賦能 助力水產養殖提檔升級 水產養殖作為大沙鎮主導的農業特色產業之一,魚塘面積達5.9萬畝,許多養殖戶都期待抓住鄉村振興的機遇擴大養殖規模,引入數字化技術提質增效,但大都卡在了第一步:資金不足。 為破解養殖戶轉型升級的資金難題,大沙鎮積極與金融機構牽線搭橋,先后組織邀請農行、郵政銀行等到產業合作社實地調研,積極爭取金融資金。今年8月,大沙鎮獲農行四會支行授信30億元,9月8日又獲郵儲銀行四會支行授信20億元,授信額度位居四會各鎮前列。 大沙鎮當地一家水產合作社前期獲得了農行授信的30萬元額度,但由于對申請手續不了解,一直未能申請。大沙鎮農業農村辦的工作人員了解到情況后,便主動對接銀行工作人員上門提供金融服務,僅1個星期就協助完成了該合作社的全部審批和貸款發放。目前,該合作社已將貸款款項全部用于現有數字化技術設備提升改造,有效帶動附近130多戶養殖戶進行規模化和科學化養殖,促進村民增收。 今年8月至10月,僅農行四會支行就向大沙鎮135戶養殖戶發放了2800萬元“惠農e貸”貸款,向3家小企業發放普惠貸款934萬元,發放貸款總額位居四會市各鎮首位。 播下數字種子的魚塘生機勃勃,插上數字翅膀的農特產遠飛他鄉。接下來,大沙鎮將堅持以黨建引領凝聚發展力量,通過創新驅動數字化轉型,推動產業提質增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賦能農業邁向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