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現在最自豪的一件事!”12月16日,“為了人民—紅色齊魯百年印記”網絡主題活動宣傳采訪團一行來到寧津縣柴胡店鎮王世英村泥鰍養殖基地,王世英村黨支部書記陳緒勇看著他近300畝的泥鰍池驕傲地告訴采訪團記者們:“以前我是上外地學習別人的技術,現在外地的專家還有搞水產養殖的同行們都上我這兒來學,學我的技術。”
就在今年9月底,他還為全國600余名優秀黨支部書記講授了如何成立合作社增加群眾收入的先進經驗。
“今年12月初泥鰍已經全出塘了,如果你們早點來還能看見泥鰍大豐收。”陳緒勇喜笑顏開,他告訴記者,今年的泥鰍共賣了700多萬元,一畝地純收入達到了2.5萬以上,“今年我們村集體收入突破了50萬。”
可誰能想到,曾經的王世英村是整個鎮子上最窮的村子,由于地勢低洼,村子里的莊稼每年只能收成一季,自然環境基礎基礎差、經濟底子薄,村子里的年輕人多數外出務工,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殘,曾經的王世英村給人的印象,是一副“懶洋洋”的狀態。
為了改變村子里的現狀,2017年,身為黨支部書記的陳緒勇奔赴天津、連云港等多地考察,最終瞄準了養殖泥鰍。
“陳書記你是怎么想到養殖泥鰍的?”采訪團成員、新華網記者張偉提出自己的疑問。
“泥鰍肉質鮮嫩,營養豐富,含蛋白質較高而脂肪較低,能降脂降壓,既是美味佳肴又有較高的藥用價值。”陳緒勇說,養殖泥鰍正好符合村子里的地理環境。于是,陳緒勇改造了近300畝的舊磚瓦廠,開始養起了泥鰍。
寧津的水資源并不豐富,水產養殖行業規模很小,養泥鰍更是頭一份。與所有養殖業一樣,泥鰍養殖的風險也很大,陳緒勇思來想去,決定先進行小規模的試養,慢慢積累經驗。不過人算不如天算,剛把泥鰍苗放進池子,問題就來了。
因為前期規劃存在疏忽,一個月后,泥鰍開始出現缺氧問題,還有水鳥來吃。試養的第一批泥鰍成活率并不高。“我們對水產養殖,實際上就是個空白,技術上一竅不通。”在這之后,陳緒勇吸取教訓,決定苦學技術。
陳緒勇花了14萬元,請來了20多名水產養殖專家,集全國技術于一村。經過專家一指導,泥鰍的養殖情況確實有所好轉,但是人家專家不可能一直留在這,學會技術才是關鍵!為了摸清泥鰍習性,將養殖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陳緒勇一咬牙,在水塘邊足足日夜蹲守兩個月,那段時間他吃住都在水塘邊,愣是學會了如何養泥鰍。
隨著時間的流逝,陳緒勇的第一批泥鰍苗養殖成功,這不但讓陳緒勇賺了個“盆滿缽滿”,更是讓本想著看他“笑話”的村民動了心。于是,王世英村的千鰍水產養殖合作社“應運而生”,村民們紛紛以土地入股或者打工的方式加入,從此之后,泥鰍養殖逐漸走上了正軌。
“我們的池子,現在的價格來說,每畝地純收入不低于15000塊錢,”陳緒勇說這句話的時候很有底氣,目前他們的泥鰍由海大集團按照市場價進行收購并加工,出口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
而這并沒有讓敢想敢干的陳緒勇知足。“我是村里的黨支部書記,就應該讓大家掙更多的錢。”陳緒勇說,承擔著掙錢“使命”的他,又高薪從外地聘請了技術人員,同時,為了能夠將技術化為己用,陳緒勇天天泡在魚塘里,經過反復實踐,合作社不但開辟了全縣特色水產養殖的先河,也實現了從“購苗養殖”到“育苗自用+外銷”的轉變。
不僅如此,經過反復實踐,陳緒勇研究出一套自動化投料模式,通過這項技術,既節省了飼料,又節省了人工,而且還減輕了對水質的污染。他還研究出水花放養模式,改變了以前要依靠別人技術育苗的方式。通過這項技術,苗種成本從每畝地6000元,降低到1000元。“我也算是泥鰍養殖行業的專家了,”陳緒勇笑著說,在全國水產養殖高峰論壇上,陳緒勇就“泥鰍疾病防治和育苗技術”作了發言,向更多人分享他的“致富經”,同時陳緒勇還與山東科技大學合作,拿出一口水塘養殖蟾蜍供山科大作科學研究。
如今,陳緒勇的泥鰍養殖基地已經成為德州自主發展最大的養殖基地,全國泥鰍養殖技術標桿,整個寧津縣也興起了發展泥鰍養殖,助力鄉村振興的熱潮。而就在村子北部不遠處,67棟白色獨立別墅鱗次櫛比,在冬日暖陽下無限靜謐。
“我們是去年11月份搬進來的,新樓房干凈整潔,舒服的很,關鍵是我們搬進新房沒花一分錢,全是村集體給我們出錢!”王世英村村民陳秀金高興地告訴記者。王世英村全村人口共計200余人,已于2020年11月份全部搬上了新樓房,這個項目結合王世英村泥鰍養殖特色產業,打造出“宜居宜業、宜游宜樂”的鄉村振興樣板工程。
帶領村民住上新樓房,更帶著大家伙兒發財致富,如今,在陳緒勇的帶領下,不少村民都發展成為了“新型農民”。該村的村民陳海濤,就以6畝土地入股了合作社,“承包費用是每年每畝1000元,分紅是每畝1700元,每個月的工資還有5000元。” 陳海濤細數著自己的收入臉上樂開了花。他告訴記者,發展泥鰍養殖不僅給合作社帶來了收益,也為當地群眾提供了增收渠道。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