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荊淮僑)中科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王智等通過抗生素和抗性基因(ARGs)的大數據分析,發現我國抗生素限用政策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水產養殖中目標抗生素的賦存量和生態風險;證實了稻蝦共作是一種相對生態友好及可持續發展的養殖模式。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于《清潔生產雜志》和《環境污染》。
王智團隊對涵蓋廣西、廣東、湖北等14個省區市(占全國淡水養殖品產量77.4%)的淡水養殖濕地抗生素和ARGs文獻進行Meta分析。結果表明,在2006—2019年,中國淡水養殖濕地水體中共報道了44種抗生素。在省級尺度上,水產養殖品產量與養殖濕地中抗生素濃度顯著正相關。相關性分析顯示,多種抗生素與其對應的ARGs存在顯著正相關,可移動遺傳元件int1也與多種ARGs顯著正相關,表明淡水養殖水體中抗生素與微生物可移動元件對ARGs的增殖擴散具有重要作用。生態風險評估顯示,在分析的27種抗生素中,有18種存在中—高程度的生態風險。
在此基礎上,該團隊聯合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寧康團隊,進一步以我國淡水養殖主產區(江漢平原)的蝦塘、蟹塘、蝦蟹混養以及稻蝦共作4種養殖濕地為研究對象,通過宏基因組測序與生物信息分析,探討不同養殖濕地中抗生素與ARGs污染特征,并深入揭示了ARGs在不同養殖模式之間以及不同養殖動物腸道內的形成和傳播機制。結果表明,水產養殖模式影響了養殖濕地水體、沉積物以及蝦蟹腸道中ARGs的組成和豐度。
該研究加深了對不同水產養殖模式抗性基因組污染特征和風險的認識,并從ARGs污染角度證實了稻蝦共作養殖模式是一種相對生態友好及可持續發展的養殖模式,為選擇適當的水產養殖模式和控制水產養殖環境中抗生素耐藥性提供了參考。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