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時代之前,錦鯉就已被賦予很多美好的寓意。伴隨著網絡的發展,錦鯉迅速與網絡上的“祈福”“轉運”結合,成功變身為“吉祥物”。歲末年初,這一寓意富貴、吉祥、健康、幸福的大吉之物又一次迎來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
在西海岸新區膠南街道閆家屋子村,36歲的王康就靠著“蹭熱點”,把一條錦鯉賣出了18萬元的高價。養殖錦鯉11年,王康因培育出數條價值超過10萬元的精品錦鯉在當地聲名鵲起,被圈內人稱為“錦鯉大王”。近日,記者前往王康家中一探究竟。
大棚養錦鯉,體長一米多
王康的錦鯉養殖基地很好找,在閆家屋子村內,一個引人注目的白色塑料大棚就是。蓋大棚養魚,這在西海岸算是一樁新鮮事。
推開棚門,潮濕熱浪噴涌而來。擦干眼鏡的霧氣,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便是高出地面一米多的幾個巨型水池,湛清的池水像透明的藍色玻璃,各色錦鯉游弋其中。棚子占地約300平方米,三個魚池整齊排列。
俯視水中,很難看出錦鯉的大小。王康轉身拿起一個巨型網兜,往池子里探出身子。網兜在水中撐開、輕柔包裹魚身后,他迅速把一條錦鯉撈出。記者看到,魚體竟有俯視時的兩倍大!
“它們剛來的時候還是透明的小魚苗,也就3-5厘米長,在我這里,3年時間能長到1米,到1.2米以后就不太長了。我養過最長的大概有5年,長到了1.3米,重45斤,堪比一頭小豬。”王康張開胳膊比劃,言語中盡是自豪。
興趣變事業,走出致富路
把錦鯉小心放回水池,王康又起身給記者講了個“坑爹”的故事。
原來,為了養魚,王康先是在父親家的院子里挖了個池子,然后又將一間屋子改成“養殖基地”,再后來又蓋了大棚。
“當初他許諾,說花7萬元就能蓋成,可最后配套完設備,花了140萬元!”王康的父親王民恕對記者說,“開始時我極力反對,這東西本身不便宜,養起來對溫度要求又高,還要蓋大棚……但開弓沒有回頭箭啊!”一邊嫌棄,王民恕一邊又忍不住驕傲,“最初的小池子能盛30噸水,現在最大的池子都能盛400噸水了,他養得越來越好了!”
“我從小就喜歡魚,可以說是到了癡迷且瘋狂的地步。正因如此,我才在2011年回到家鄉正式將愛好發展成為事業,自己研究著養魚。”王康說得眉飛色舞,但他也提到,錦鯉養殖格外不易。
原來,師范專業畢業的王康雖愛魚,卻是養殖業的“門外漢”。為此,他一有空就學習養殖,經常穿著青蛙裝、拿著漁具泡在魚塘里,或抽空奔赴廣東、浙江、上海、北京等地考察錦鯉市場,搜羅心儀品種。
如今,王康不僅熟識錦鯉的習性,連錦鯉的育種、養殖、疫病防控等方面的知識也了如指掌。“給生病的魚打針看病,甚至做個小手術都不在話下。”王康告訴記者,因為長期學習,自己練就了一雙“慧眼”,能從幾千條錦鯉幼魚中挑選出品相最好的。“我挑的幼魚,一般都能長成花色好看、體態勻稱的大錦鯉,很多買家爭相預訂。”
“在一場日本錦鯉品鑒會上,一條名為‘樓蘭’的錦鯉被拍出了2000萬元人民幣的天價,其昂貴之處就在于它的美和稀少。”王康說,錦鯉價格主要依據外形、大小、色彩和稀有度四個方面決定,所以挑苗格外重要。“挑到好的,收益就會好。2020年,我有一條錦鯉賣了18萬元,被河北一個客戶訂走。”王康表示,這幾年,高價錦鯉出了好幾條,10萬元的、12萬元的都有,其他的多數保持在1萬元左右。“2020年全年賣出了50多條。”王康說道。
經驗“向海推廣”,帶動共同增收
這邊養殖錦鯉,那邊王康還把淡水魚養殖的經驗“向海推廣”——借鑒錦鯉的打包運輸技術,他做起了三文魚打包運輸。“我算是西海岸最早一批做打包運輸三文魚的,所以收益還算不錯。”王康笑著說。
“2014年,山東半島的三文魚市場飽和了。我就開始摸索著養石斑魚、多寶魚等品種,并利用錦鯉養殖的經驗,設計了一個小型循環水系統,專門養殖帝王蟹,也一度引起火爆。”王康回憶,那幾年雖然收獲很多,但也交了不少“學費”。2018年,他從海南進了黑頭魚、黃魚等魚苗回來在海上養殖。不巧那年海上經歷了多次臺風,網箱幾乎全被掀翻。再后來,疫情暴發,海產滯銷。連續兩年,王康虧了300多萬元。
好勝的王康沒有因此放棄,而是在養好錦鯉的基礎上“吃透”市場,并帶領其他海鮮養殖戶進行精準養殖,以增加內購需求,擴大銷路。
如今,他不僅是錦鯉圈的“大咖”,還成了海產養殖圈的“領頭羊”,是圈內有名的致富帶頭人。采訪期間,王康還接到了來自遼寧養殖戶的“求助”電話,他們足足聊了20多分鐘。
“做自己喜歡的事并且全力做好它,就是最大的成就。”采訪結束時,王康告訴記者,他希望能夠不斷提升精品錦鯉的養殖技術,帶動更多人增收。
用奮斗成就人生的“錦鯉”
錦鯉在民間擁有美好的寓意,反映出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無限向往。
過去,曾有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涌進城市工作、生活。近年來,隨著城市生存競爭壓力的加劇以及多元化發展思潮的興起,回鄉創業成為不少青年人開辟發展空間的新選擇,王康就是其中的典型。回鄉后的他不僅把養殖業干得有聲有色,還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幫助眾多養殖戶破解養殖困境,解決銷路難題,努力帶動當地錦鯉養殖業走上蓬勃發展的快車道。
人生沒有捷徑可走,夢想不會自己實現,要敢于做夢,更要勇于追夢。追夢者王康用自己的經歷證實了“把奮斗作為人生的‘錦鯉’,夢想就能照進現實”。
青島西海岸報/西海岸新聞網記者 張靜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