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梅縣區以“健康養殖、提質增效”為目標,以“質量興漁、科技興漁”為抓手,全力推動水產養殖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引導特色養殖,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
一大早,畬江鎮杉里村運泰農業養殖基地就異常熱鬧。隨著工作人員在水泥槽“跑道”中撒網、收網、裝魚……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魚兒被裝進了采購商的運魚車。
產出吸引采購商頻頻回購的優質水產品的背后,是生態高效養殖技術的支撐。據了解,該養殖場采用的是國內先進的“跑道”養魚模式,通過科學設置魚跑道,配置環保高效的循環水養魚裝置,不僅可以實現養殖尾水零外排,養出來的魚肉質也更佳。此外,該模式密度更高、風險更低,產量更高。
“跑道養魚”是梅縣區不斷探索水產養殖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積極實踐。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梅縣區持續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實現路徑,不斷向科技要生產力,向生態要效益,創新推出了多種生態養殖模式,除了環保高效的“跑道養魚”,還創建了梅州市首個“稻魚共生”示范基地。
為推動水產養殖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梅縣區注重從頂層設計發力,對全區水域灘涂和漁業生產發展布局進行科學規劃,全面完善漁業基礎設施建設;同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發展“客都草魚”為主導品種的健康養殖基礎上,大力支持引導養殖戶開展特色水產品養殖,并主動靠前服務,積極開展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推廣,為健康養殖保駕護航。
區農業農村局漁業股陳建平:主要做法一是積極爭取各級資金支持,進行固本強基,打好漁業基礎;二是推科技創新、發展特色養殖;第三是經常組織培訓,把先進的養殖技術教給養殖戶;還積極倡導養殖好魚、優質魚的同時不能破壞環境,保護梅州的綠水青山。
自2016年以來,梅縣區累計投入資金3300多萬元,改造標準化魚塘面積13800多畝;形成了黃骨魚、小龍蝦、觀賞魚等8個特色水產養殖基地,產值近億元。2021年,全區水產品產量3萬多噸,產值約3.83億元,先后獲評“全省淡水漁業先進縣”“廣東省水產健康養殖示范縣”等稱號。在農業農村部公布的首批65個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公示名單中,梅縣區榜上有名。
接下來,梅縣區將以入選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為契機,大力發展現代化養殖技術,著力提升水產養殖生產服務能力,推動水產養殖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助力梅縣老區蘇區全面振興發展。(文/李小冰 林櫚中)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